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美好消殒人奈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蔡毅 参加讨论


    
    翻读张长赠我的散文新书《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有种夏日沐凉风、干渴饮清泉的舒服享受感。款款的回忆、淡淡的忧思、美丽景物的记叙,加上世事沧桑的感喟,将我带入一种亦真亦幻、虚实交融的诗境中。
    作家是一位广受赞誉的散文高手,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一经他手,就会无所遁形,凝神聚象,放出光彩,变为佳文,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他写西双版纳过去的雾,那是一种“像烟像云又非烟非云。说其像云,比云淡;说其像烟,比烟浓。像什么呢?像漫天飘洒的糯米粉,却湿漉漉的,一个个细小的颗粒都是小小的水滴,从天上盖到地下,十二版纳全被包裹住了”。时至正午,“一夜的浓雾慢慢亮起来,而薄,而上(不是“散”),升到空中凝成一朵朵如棉的白云。在白云之间露出的天,那种蓝啊,水汪汪的,质感,仿佛是被那一朵朵白云刚刚擦拭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包裹在如轻纱帐般的雾气里,形成近乎无限透明的绿色,永远在召唤人们欣然进入。他用一支灵动的艺笔将西双版纳的迷人美丽写活了、写神了。当然版纳靠的还不光是朗天白云、温柔浓雾,还有“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的生态环境:有松风过林、豪雨远至的天簌;有花团锦簇、其乐融融的村寨;有遮天蔽日的凤尾竹、菩提树;有翩翩飞舞的蝴蝶会,原生态的男女同浴,欢歌劲舞后的“串姑娘”,以及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友好和谐关系……种种美好难以尽数,落入笔端便如诗如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回忆文字,连同过去写的《希望的绿叶》《最后一棵菩提树》《太阳树》等众多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帮助西双版纳这一人间福地美名远播、旅游兴旺。江山也赖诗文著嘛。
    在倾情叙写西双版纳美好的回忆后,他又对自己故乡的大山、雪峰、森林、月亮、小溪、杜鹃、石窟、美食一一回味,细加赞颂。譬如母亲用浓豆浆拌新鲜包谷面做出的粑粑表面金黄,内里雪白,皮脆心酥,又香又甜,远胜汉堡、热狗等中西美食,至今那特殊香味还存留齿颊之间。缤纷的记忆中,有儿时玩乐的欢快、青春年少的天真烂漫、故乡亲人的眷恋、边地生活的情趣。虽多追忆,又不止追忆;不是乡愁,却胜似乡愁。那是一种人类对童年、青春和往昔时光的深情反刍与怀念。
    写到春城故事,从静谧山野进入都市,作家的情绪也增加了焦虑与批判。他关注到城里人下乡、乡下人进城的乾坤大挪移现象,留意到小贩与城管势同水火的紧张关系,他心忧拆迁,情系受污染的滇池、雾霾般的空气,他发现手机会教人撒谎,可用于窃听,他痛感昔日清幽的翠湖变成了全市最喧嚣之地,那是被汪曾祺称为“昆明的眼睛”,如今也乱糟糟地受到污损。当然他也发现自家阳台上长出青翠欲滴的野藤,让陋室变得赏心悦目、生机盎然;发现一个自发小乐队给城市公园带来喜洋洋的无穷欢快;看到街上一少女弯腰拾起别人丢弃的纸盒扔进垃圾箱。生活便是这样有进有退,喜愁交加。在《一支唢呐的快乐》中,他将人物、故事、情景交叉描述,用一个拾荒者自得其乐吹唢呐与房地产老板六神无主忧心忡忡相比较,捡垃圾吹唢呐者过得自由无羁,开宝马住豪宅的富翁却心乱如麻,一肚子无法放下的操心焦虑。通过贫富悬殊之苦乐来透视人心,思考追逐财富与追逐自由的差别,文章不抒情却写出大情,不发感慨却比大发感慨而打动人心,高明、丰富、饱满,酷似一个短篇小说。作家的写作,全是运用真材实料,将边疆生活和日常生活化为细描静述,用心底的回忆吟唱出一支支深情而又甜美的歌。他用一种简朴、明快而又传神的文字,不光赞颂边疆少数民族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生活,也欣赏春城市民平和、温顺、善良、包容的好脾气,给读者送去温煦如春的柔柔情意。
    细读这些清词丽句构成的篇章,回忆与追溯、倾诉与希望是此书最突出的特点。作家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眼,发现它们独特的诗意和美,也能够从中看出问题,发现病灶与退化。不少别人习焉未察的东西,一经他发现抓住,就化为文章中有意味的现象,因为那是他几十年生活在心底“窖化”的结晶,任何人无法替代。当我读到他对多种鸟类的思念追忆时,看到他写下城市中为数不多的鸟儿变成噤若寒蝉的无声哑鸟,它们没心情唱歌,即使偶鸣也被残酷地淹没在恶浊的市声里,我的心为之一紧一颤,变得悲凉灰暗。其迸发出的感叹:“失去鸟儿的山野是寂寞的,失去山野的鸟儿就更显得悲哀”,足以让人痛悔与反思。
    书中最有价值、最该注意的是作家回忆比较中的失落、美好记叙下的痛感。因为他写的美好现象,许多都已随现代化的推进不复存在、烟消云散了。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我们的生活与环境、生态与人心,全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质变态:“曾经有的,没有了;从未有的,有了。”诸如糯米粉般的雾、明亮丰满动情的雨、群聚的蝴蝶如礼花绽放、清纯灵动的吹箫鸟、故乡的森林和西山的杜鹃都没了。小路变胖了,山溪却瘦了。“往日结着野草莓和开着野花的地方,乱撒着暴发的小镇的排泄物:塑料袋、玻璃瓶、废电池、破衣服……还有一条死狗。”天空变得灰不灰、蓝不蓝,像破棉絮似的笼统一片。更糟的是阴霾已成昆明的常客,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居然也要用人造雾净化空气……一件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不请自来,让人再也无法保持沉默,而想拍案而起。环境的恶化使他担忧:过去那美如梦幻的版纳雾会不会变成可怕的霾?经过深思,他认定:“雾是大自然孕育的,而霾是人类造成的!”雾是纯净的,滋润生命的;霾则是肮脏的、致病的生命杀手,二者完全不能混为一谈。废水、废气、废物、噪音和污染大量出现,使城市丧失了蓝天白云,乡村丧失了鸟语花香,“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生态噩梦!”眼见得时代推移、世事变迁,人们既得到了很多新东西,也失去了很多可爱宝贵的东西,我们该何去何从?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弃取?请听一听他痛苦的惊呼:“我们失去了纯净、宁静的自然。我们失去了杜鹃。生活中,有的东西要习惯失去,但有的,你不能失去,否则,便只有永远地、艰苦地寻觅。”
    这本书提出一个重大的、启人思考的命题,即科技、经济和社会究竟该怎么运行,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家园,保护好人类珍贵的文化和道德?否则经济虽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多种灾难性后果将逼迫人们自尝苦果,那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现象。
    日月悬天镜,兴衰人自知。对于一个作家、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来说,面对各种令人痛心的现实,痛惜、苦闷、无奈是自然的,但还远远不够。一是可以采取多种具体手段积极参与护卫环境、建设生态的实际行动;二是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笔、用一颗柔软的心,认真记录过去的种种美好,为逝去的岁月、青春、乡村与城市谱写哀歌,用文字为其留影立传,还可以用新旧对比、美丑相较的方式帮助人们分清好坏、明辨善恶。如同张长在书中所做,对过去那些美好景物的描述愈真,就越能唤起人们的热爱和保护;对现今失去的恶果描述愈痛,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厌恶与抵制。因为凡消殒之美好可能一去不复返,因此人们应该倍加爱护和珍视我们拥有的一切。它们是上天恩赐、自然孕育的生命精华啊!退一步说,书中作者的感旧伤怀、忧虑与呼唤虽微不足道,但只要这样饱含情怀的文字进入读者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便会成为一种能量,促使价值观和生活的改变,从而促进社会向着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文明前进。面对人世间出现的一切毁害与颓败,人们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人们应当洗心革面,改弦易辙,摒弃一切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成为自己前途和命运的真正主宰。人类必须为彻底消灭不健康生产生活方式制造出来的恶魔竭尽全力。“不论目标多么遥远,只要你一步一步走下去,总有达到的一天。”他从彝族跳左脚舞中悟出这么一个朴素的真理,也将会给我们以信心和力量。
    (《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张长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