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身体——作为成长的底色和修辞——关于孟昭旺的小说集《春风理发馆》
收入小说集《春风理发馆》里的十二篇作品,大体反映了河北80后小说家孟昭旺的创作历程。我时常想,一个人怎样就炼成了小说家?该是“慎思”第一,对天地万物、人生命运、现实生活发自本心的思索和观照,唯其如此,才熟谙彼此之间真实存在而又隐秘的联系,写起来才脚踏实地,不至于做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的事。孟昭旺的写作从人最熟悉也最易被忽略的身体开始,渐渐漫延至对自我身份的审视,直至现实世界的复杂与荒诞,像一块石头瞄准水中的树叶,但涟漪却将世界圈进去。古诗有云:“燕起知风舞,础润知云流”,这些作品显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叙事方法,昭示了作者未来可能有的文学建树。 文学发乎心,因而写成长体验几乎是每一个小说家的必由之路,孟昭旺的作品底色就是成长。《姥爷的舞蹈》《风中的祷词》《去上庄》《小镇少年》《毒药》,以及被用作书名的《春风理发馆》,这些作品带有深深的成长印记。这种印记是什么?不只是童年的人物和故事,也不只是陪伴童年的家乡风物,而是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或许是人从幼年到成年转变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包括对身体的重视以及性意识被唤醒。作为叙述者的“孟毛”在多篇作品中出现,一方面以童年视角窥视成年人的身体世界,另一方面描写自我的青春觉醒,以此寻找成长的线索。于是我们得见,作者通过孟毛或者其他人所属意的身体,常常是残疾的或者生命受到了戕害——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是一个小说家的天赋。《风中的祷词》中米娜是跛足,她的儿子福来九岁淹死,米娜也在第七天死去;《春风理发馆》里的李卫国是侏儒,《姥爷的舞蹈》中姥爷疯癫且牙齿有毛病,《毒药》中的李健和孟毛“爱尿裤子”,《去上庄》里姥姥的假牙掉落之后的第二天即死去,作者还在《去上庄》《小镇少年》中两次写到诞下死婴的情节,且都是“血肉模糊的死婴”,而在《姥爷的舞蹈》和《寻找雷刚》中则两次写到车祸,前者刘红梅的丈夫车祸死了,后者服装店的女服务员车祸死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纹丝不动地站在马路中间”,静静地等待着车的到来。这些关于身体残损或生命受伤的叙说,在某个角度上成为作者对生命本身的态度,那是一种现实世界中缺乏圆满,缺乏关爱,缺乏怜惜的残酷存在,人的成长,注定就是对此的认知和接受。 与这些残疾的身体或陨落的生命相对的,是人物在性启蒙意义上对异性身体的迷恋。以此书写青春的觉醒,这是作者成长叙事的重要方式。作者毫不掩饰这种倾向性,在《毒药》中,作者借孟毛之口说:“客观地说,虽然我并不喜欢王倩,但这并不妨碍我迷恋上她的身体……王倩生机勃勃的身体,使我暂时忘记了徐美丽,也忘记了李健。”对一个并不喜欢的异性,她的身体一样令人着迷,这是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会有的性心理活动,这无关乎感情,是成长的必然。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还写了李健与徐美丽老师的故事,与其说那是情感,毋宁说那是青春欲望与成人肉欲的交欢。作者在前述每一部作品中都将青春期对身体的关注抬升至叙事的重要位置,以此凸显成长的主题。《去上庄》中小姨的长辫子成为身体诱惑的象征,《小镇少年》里青春的感情与身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孟毛偷窥到田阿姨的私密生活,《风中的祷词》中米娜被李昭友毒打戏弄,甚至将铃铛系在她的脚上取乐——与《姥爷的舞蹈》中母亲将铁链和铃铛拴在姥爷的脚上以禁锢他的身体不同,米娜脚上的铃铛显然被当作性的隐喻而出现,以此指示身体或者性的成熟;《春风理发馆》里的李卫国因身体的残疾而梦想有正常人的生活,他将身体作为寄托理想的基底,屡次相亲未成,只得在与孟毛一起看裸体画册、偷看纺织厂女工上厕所这种畸形的性追求中获得常人的体验,而孟毛则在与李卫国的交往中得到关于青春、关于性、关于尊严的经验,实现成长的愿望。 孟昭旺或是将身体作为一个圆心,通过成长通达外在的世界。在这些残缺的身体、性的启蒙之外,就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除了自我,还有他人,成长的另一个含义,是学会处理与他人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相比对身体或欲望的理解,如何处理他人的间接经验也成为成长的难题。在《火灾》《旧情事》《远方信函》《鲶鱼案》《马拉之死》和《寻找雷刚》这些作品中,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以一种模糊的形象出现,充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可能性。作者在《后记》中说《小镇少年》就是在处理这样的“关系”,而其他作品中一方面言及自我对这个社会的美好期待,另一方面则展开对身份的探寻,在《火灾》和《旧情事》中就折射出这样的光泽。《火灾》写一个叫索尊池的人,机械性的动作让他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烤栗子的人,作品一路解开他身份的谜团,其实他有着复杂的来路,而孟毛——“我”与他由邻居而成心照不宣的朋友。“我”的妻子背叛了我,却与那个男人葬身火海,索尊池在警察的带领下前来还原一场火灾的经过。《旧情事》则塑造了两对夫妻,一对四川夫妻由争吵而和好,而孟毛与妻子余虹则因为一个单身女人安慰孩子的电话事件产生了误会。两两相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辅相成且互相转化。 人物因世界的迷离而通过对身体的想象产生身份的怀疑,于是作者笔下又多了那些寻找真实身份的人物和故事——这完全是自我意识日渐丰富的结果。《远方信函》《鲶鱼案》《马拉之死》和《寻找雷刚》四篇带有强烈技术色彩的小说拥有“寻找”这个共同的故事内核。《远方信函》中寻找堂哥的女儿米娜,堂哥在信中极力描绘米娜的一张照片,但照片却不见踪影,米娜飘然而至却有离奇失踪;《鲶鱼案》寻找一个叫马拉的人,马拉与“我们”同鲶鱼的杀与养构成了同质关系,但真相始终不明;《马拉之死》在两场叙说、一场真实的杀戮中展开对马拉的寻找,人与被杀的鸭子又成为镜像;《寻找雷刚》在怀疑中展开寻找与回忆,雷刚没有出现,而熟悉雷刚的人则一步步将雷刚的身份归附到叙述者身上。人物身份和彼此的关系变换不定,甚至在叙述者的言语中也莫衷一是,荒诞的情节形成了开放性的结构,叙事所追求的结果就存在着无限可能性。作者自述这些作品的写法追慕当年先锋派的余脉,其实先锋时时存在,但任何先锋都只是过程,没有永恒的先锋。孟昭旺有对先锋的尝试,但随着作品里人物的成长,身份渐渐明晰,先锋的锐性也渐失用途,而那种对成长的永恒忆念和述说,则成为他更成功的尝试。——即便在这些作品中,我依然看到作者对身体的重视,《远方信函》里“我”的肋骨、《马拉之死》中的独眼女人等等,在作者笔下,身体已然成为成长主题中永恒的修辞。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