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位撰写者。 170万字。700余幅图版。5000余条考古学词目。 1899年至2012年的考古学大事记、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经过7年2500多个日夜,中国第一部大型考古学辞典——《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终于出版了。 中国应当有一部自己的考古大辞典——这个想法我在1987年至1990年赴日留学期间就产生了。在日本,民众对考古学的兴趣十分浓厚,各种普及考古知识的讲座、学术交流的研讨会和介绍考古学最新成果的通俗读物数不胜数,与考古学有关的辞书也是不胜枚举。看到这种情景,我很受触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遗址比日本多得多,古代遗存所反映的文明程度也比日本高得多,却没有一部考古学大辞典。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出一部自己的考古学大辞典该多好! 中国考古学是在西方的影响下,于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在宋代就出现的以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的金石学具有本质的区别。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在中国产生后,显示出其在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作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逐渐成熟,用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揭示出前所未知的中华古代文化的面貌,不断丰富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框架。一部对中国考古学的丰富资料和知识做全面总结和科学阐释的大辞典,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普及考古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实现这个夙愿的机会在7年前出现了。2007年秋,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王圣良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希望我能组织学界的力量,编辑一部《中国考古学大辞典》。这与我多年的愿望不谋而合,我当场就高兴地应允下来。 2008年初,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开始启动。这是一个繁复而艰苦的过程。为了保证编撰的顺利进行,考古研究所与上海辞书出版社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成立了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由我做总主编,考古研究所的白云翔和陈星灿两位副所长担任副总主编,各个研究室的主任担任了各分卷的主编。即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条目也挑选了最合适的研究人员来撰写,他们绝大多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骨干,既有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的丰富经验,又在各自的领域有精深研究,对每个词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从而保证了词义解释的科学、准确、权威。 中国考古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方法,形成了基本涵盖全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如此众多的古代遗址和考古学文化,如何取舍?经过研究,我们决定,收入大辞典的遗址必须是经过考古发掘并发表了发掘简报的遗址,因为这样的遗址可以准确地了解其文化内涵、年代及文化性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都城考古资料繁多而细碎,以何种方式介绍为好?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都城各个部分的考古发现分成若干中条和短条,分别加以阐释。大量的概念和术语,选择哪些编为词条比较合适?我们本着“常用、基本”的原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目前读者拿到的大辞典所选词条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典型遗迹和遗物、文物保护、考古学史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合理。 为了使非考古专业的读者能够读懂,我们尽可能地配置了插图或照片。李淼先生带领他的团队承担了全书插图和照片的选配与加工,精致的插图和图版为这本辞典增色不少。为了使读者能够通过这部大辞典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还在正文之后添加了“中国考古学大事记(1899—2012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发掘单位名录(不含港澳台地区)”等,这些附录使本辞典在专业性之外有了更多工具书的服务性。 中国考古学依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一部群策群力、汇集考古人智慧的辞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衷心希望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读懂考古的术语,进入考古这一并不神秘的世界,在各种考古文化中自由穿梭,找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王巍 作者为《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王巍总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