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李清源:漂泊在城乡之间的“苏让”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当代》 李清源 参加讨论


    
    中国自古以农耕立国,有着重乡恋土的传统,从文化到制度都鼓励人们守宅安生,而不支持民众流动与迁徙。因此国人大多乡心羁縻,纵使去国远游,亦必心系桑梓,见到老乡就引为心腹,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而将衣锦还乡当作功成名就的标志。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像中国这样充斥着乡关之思,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官场如中国这样乡党遍布。这与中国的农业社会过于成熟和发达有关,并因帝国权力的日益集中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大家都老实呆在家里,重迁守土,闭塞视听,无异最有利于帝国的统治。
    但是人类文明总是要往前走,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农业文明已经不可遏制地走向没落,同等劳动所能置换到的社会财富已经远远少于农耕时代。工商文明与信息社会的大流通特性,进一步刺激传统乡村结构的崩溃与瓦解。农业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口,而工商又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力,于是,从乡土出走,投奔社会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成为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时代洪流。——任何人,包括上帝,除非他想毁掉这个世界,然后失去自己的统治。不少人将这个时代描述为中华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提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的好对策和无知无畏的歪主意。有人在欢呼,有人在唱衰,有人在讴歌,有人在诅咒,众声喧哗,宏论盈耳。无数高人以农村代言人自居,在各种辩论中喋喋不休,然而真正身份的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却在这场事关他们前途的所谓对话中不见踪影。
    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
    在以竞争为荣的社会,没有话语权往往意味着被所谓的主流社会忽视乃至无视,其他应得的权益也因此变得不再牢靠。当主流社会认为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社会进步的代价”为名,轻易而举地把他们赶上祭坛当牺牲。出走乡土使他们割断了血脉所系的根,投奔城市却又得不到承认和接纳,他们成了夹缝里的人。——该有多么巨大的裂缝,才夹得下这数以亿计的“边缘人”啊!
    这些宏大表述的言论可能很无趣,在热衷心灵叙事的朋友看来也许还很无聊。对此我深感抱歉。我无意用一些枯燥无味的话浪费读者的时间,只是想在这个创作谈里,用尽量扼要的句子讲清楚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以期为苏让们的生存状态构画出比较清晰的逻辑关系。
    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如此尴尬和困窘。他们所面对的,是进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深沉如海的无归属感。小说结尾处,老苏对儿子儿媳说:“走吧,回家去。”事实上,他们所处的这个省城哪儿有他们的家啊!对他们来说,城市固然熟悉而陌生,故乡亦已如枯竭的湖泊,在光天化日之下悄无声息地干裂破碎。他们对故乡的感情日益淡薄,不但不再热爱,甚至引以为耻。至于每年春运拥挤不堪的返乡大潮,其实更像是一种仪式,与其说是对故乡的眷恋,不如说是对户籍制度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抗议。
    城市的雾霾太浓了,苏让们站在别人家的街头,既看不到故乡,也看不到未来。在这个小说里,苏让通过一系列遭遇和行为,完成了对父亲和女朋友的救赎。而苏让们身处夹缝的现实困境,又该由谁以什么方式来救赎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