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400多年来的语言接触中,语言借用促进了美国英语的形成;语言转用推动了美国英语的发展;词汇扩散导致了美国英语的扩张。随着语言社会使用功能的增...
摘要: 上古汉语中可以用“N 之 VP”“其 VP”和“VP 者”作为假设句的前件以表假设,这些结构都是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表示假设,是因为假设句的前件有指称化的倾向。...
摘要: 文章回顾了演化树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演化树理论对于语言演化研究的不足之处,介绍了生物学中演化网思想和演化网重建方法诞生的理论背景及其在语言演化研究中的应...
摘要: 虚词“亦”在中古汉译佛经里可作并列连词。本文认为“亦”的并列连词用法来源于类同副词功能,是梵语虚词 ca“类 同副词一并列连词”多功能模式触发的产物,换言之,东汉译经...
摘要: 上古汉语语法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强。综合性的主要表现是“一种形式多种功能”和“多种形式一种功能”,前者常常导致语法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而后者常常导致语法形式的同一化...
摘要: 早期致使义处置式并不如学术界之前所言始于“将”字式,它在“以”字式就已经开始萌芽和发展,进入中古汉语以后还有“持”字式,最后在“将/把”字式上完成最终的语法化。早...
摘要: 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
摘要: 语言里表达空间意义的词常演变为表时间意义的词,汉语也不例外。汉语有横向(水平)的时间表达(如前后),也有纵向(垂直)的时间表达(如上下)。文章试图证明,这种纵向表达法最初启...
摘要: 王力最早提到“五七”说法,认为“五七”不成话,吕叔湘认为有“五七”说法,胡竹安认为,明以后“五七”在书面里很难找到,《红楼梦》只有“五六七”,陈伟武在车王府曲本中发...
摘 要: 文章讨论句尾“才是”的词汇化问题。考察表明语气词“才”与系词“是”的组合没有发生词汇化,与形容词“是”的组合的词汇化始于元明,成于清末民初,但短语结构的用法仍有...
摘要: 考察文献用例,从唐朝开始,诗歌中“十口”一词出现了“一家老小”义,且几乎仅用于诗歌当中。“十”有完备义,“口”可以指家人,组成“十口”一词表示“一家老小”。 关键词...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古至清大量文献中“兄弟”各义出现频率的调査,分析该词在唐宋元明清不同阶段的语义发展过程,并详释了称谓词“兄弟”从并列词组“兄弟 1 ”词汇化为表偏指的“...
一般认为“都”的演变路径是:名词“城邑”义—动词“聚集”义—全称量化副词—加强语气副词。有些学者认为副词“都”演变方向是:语气量化,理由是东汉语料里“都”有语气用法...
摘 要: 先秦汉语的语素组合都具有递归性,语素即为基本结构单位;现代汉语中的语素组合既有递归性的,也有非递归性的,后一类组合中的语素不是基本结构单位,只是基本结构单位的组成...
摘要: 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
摘 要: 本文从语法化角度讨论语义图模型中概念空间动态化的几种方法,指出有三种手段可作为概念空间动态化的凭借,即基于功能蕴含关系的跨语言比较、语法化(包括语义演变)路径的历...
本文对上古所谓自指标记“者”构成的“者”字结构的句法分布作详尽的描写,并探讨其语法意义及来源,认为这些“者”的语法功能可分三类:语气词,在表判断或解释的句子中充当话题标...
摘要: 本研究根据语言变异和演化的相关理论,利用三个美国英语历时语料库,考察第一人称代词主格形式we的语用称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1)we用做复数语义指称时,与其他表示复数概念...
摘 要: 解释复音词词义,应当从结构入手,理解了结构关系,也就基本上能够理解词义。一些日常用语,可能理解意思,但未必能够说出结构关系,其实也就是没有精准地理解词义。本文以“幽...
摘要: 语法化理论、历时构式语法理论和构式化理论一脉相承。历时构式语法是语法化理论和构式语法结合的产物。因其过渡性质,这种研究路子并没有获得独立的理论地位。在历时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