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言里表达空间意义的词常演变为表时间意义的词,汉语也不例外。汉语有横向(水平)的时间表达(如前后),也有纵向(垂直)的时间表达(如上下)。文章试图证明,...
摘要: 黄文焕先生于1984年所出版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一书中,译解四件残缺不全的河西吐蕃文书,并以之考证了吐蕃史上诸多重大史事。笔者重读四件河西吐蕃文书,发现黄文焕完...
摘要: 《魏书》中共出现副词561个,其中时间副词有153个,在所有的副词次类中数量最多,占到副词总数的27.3%,由此可见,人们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时间是人们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魏书》...
【 摘要 】文章从法理、事理、史实、文法及语用等角度分析若干汉代语料,提出汉代副词“颇”具有表示不同的作用的新观点,否定了表示程度、范围(数量)的传统观点。 【 作者...
摘要: 表示"玩耍"义的词属于人类语言的基本词。现代普通话说"玩",方言中还有"耍"、"戏(嬉)"、"白相"等,历史上这些词之间存在竞争替换关系。从上古开始"戏"一直是通语中的主导词,直到...
【 摘要 】白一平、沙加尔(2014)利用了近年来汉语方言、民族语借词和古文字领域的新成果,更为系统地将历史比较法引入上古汉语构拟当中。我们结合两位学者之前所提出的拟音方...
上古汉语是汉语的源头,研究上古汉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新出土文献给上古汉语研究带来新材料和新视角,推动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的相互促进成为学界共识。8月15—...
摘要: 以《左传》《史记》《论衡》为主要语料,考察了两类新兼语式:一类是非典型新兼语式“Vl+N +为+N ”或“v为N”;一类是典型新兼语式“V+N+Vz” 结论是先秦时期两类新兼语式都...
【 摘要 】中古汉译佛经中,“并”具有在未然语境中表示先发生的动作行为或事件时间的副词用法。“并”这种表先发时间的副词用法之产生,是由其所在的话语环境决定的。可概括...
摘要: "但"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又到副词用法的演变,其意义也由实在的"脱衣"演化为表示抽象空虚的转折和谦敬语气,演变过程中隐喻、语用推理、语境吸收、主观化及交互主观化机...
摘要: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
摘要: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
摘要: "婆"用于"VP-neg"句式,与"不、非、未、无"可以互换,功能相同。通过排比佛典同一故事内容的异译,认为"VP不"式的"不"作为语气词是北方语言的特点,南方正反问句采用"VP不VP"格式来表...
摘要: 一百多年来,台湾汉语音韵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是世界汉语音韵学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中国大陆汉语音韵学内涵需要借助台湾汉语音韵学取...
论文作者简介: 苏金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在语言的接触中,语言会有那些变体呢?语言的变体又是否会有固定的模式和发展规律呢?在本文中,作者认为语言接触会产生语...
摘要: 汉语口语中有一类置换假设标记,主要包括“搁”、“叫”和“换”类词语。其来源分别为放置义、使令义和替换义的行为动词。文章运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讨论这三个置换...
研究语篇整体结构与特点对于研究汉语句法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汉语是语段取向的语言,很多句法现象要在语篇层次上才能得到较好的说明,研究语篇组织规律对于汉语句法问题的解决有...
摘要: 语气副词“好在”的源语环境是“好好地存在”义的“好在”,后者隐含有“庆幸”语义。当处于“A,好在B,C”的临界环境中,且构式能够重新分析成“‘好在’引导的分句所表达的...
摘要: 文章着重以上古传世典籍、简牍帛书及古代训诂为材料,主要用王力《同源字典》没有注意到的关于“黑”义的同源字,用音系法系联出汉语“黑”词族,并由此推求出其“语核”为...
摘要: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