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莱恩两位前任情人背对二月的寒冷,站在火葬场的小教堂外等候。”英国著名作家伊安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的获奖小说《阿姆斯特丹》以如此直截了当的起首讲述一个发...
希利斯米勒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批评理论的集大成式的人物。他50、60年代坚持现象学的文学观,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坚持解构主义的文学观,80年代中期以后坚持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观。...
无论在我们的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风景”(landscape)都是一个常见的词。但是近来,我们发现“心景”(soulscape)一词逐渐出现于宗教、文学、哲学及音乐等领域之中。例如,在2011年...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批评大家,他的《经典美国文学论》是美国文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该书导论“地之灵”(The Spirit of the Place)中,劳伦斯写道: 每一个...
一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是当今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理论。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约翰劳林斯(John Rawlings)先生1999统计,近二十年来有四百多部专著曾部分地...
三十多年前,已故的R.M.道金斯教授把C.P.卡瓦菲斯的诗介绍给我。从那以后卡瓦菲斯的就影响了我的创作。即是说,倘若我不知道卡瓦菲斯,我写得很多诗就会大不相同,也有可能根本...
十六七年前读唐纳德戴维的《托马斯哈代和英国诗歌》一书时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戴维在说到当代英国诗人反对走极端时以赞赏的口吻转述了以赛亚伯林的观点:英 国没有而且也不能...
《哈姆莱特》自1602年出台以来,引起了西方各时期各派思想家、理论家、作家最广泛的注意。西方大型批评文集《莎士比亚评论集》的编辑者哈斯和斯哥特指出:“在西方,言及文学评...
乍一看,我这题目有点不对劲。你要跟大家讲这个人为什么被杀了,你是说她是被别人杀掉的,是死于他杀。然而现在我这个说法却不符合真实情况。没看过《包法利夫人》的也知道,...
1870年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6月,一代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去世。这位小说家兼社会批评家的离世,不仅意味着维多利亚时代失去了代言人,也标志着19世纪英国现实主...
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作品之间的对话,古人、今人与来者的对话。它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一张强权之网或纯语言七宝楼台,反之,它建基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因此既有历史的维度...
1966年接受赫戈尔德采访时,纳博科夫谈起他1952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堂吉诃德》的情景:“我高兴地记得在纪念堂里,面对六百位学生,我撕毁了《堂吉诃德》这本残酷、粗俗的书,这...
记忆在英文中叫做memory,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相对而言中国文学里面往往会把记忆简单化,就好像人的大脑就跟电脑一样,那些记忆的碎片就如同数据存进去,然后摁一个键一段记忆...
1847年10月,《名利场》连载发表到第10期。萨克雷正忙着誊清校样,突然收到史密斯-埃尔德公司的审读人威廉?史密斯?威廉斯寄来的一部样书。他原想随手翻翻,浮光掠影地过一遍,不...
绪言 一如任何经典作家的学术史,塞万提斯研究汪洋恣肆、了无边际。为避免被浩瀚的资料所淹没,本著几乎仅仅撷取了塞万提斯学术史中最为突出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便是作为绝对...
林纾曾回忆,他祖母要他像祖父那样“畏天而循分”。心存敬畏,才能对自己有所约束。1924年,他自书春联贴于门上:“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衰年病老,他对世态是有...
“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家中操持;/ 男人弄刀舞枪,女人缝制衣裳;/ 男人用脑思考,女人用心体量;/男人发号施令,女人惟命是听;/ 若不是这样,一切都将陷入混乱。”这几行诗...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前言”里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这天他坐在桌前,“手托着腮,苦苦思索,”正在为写小说的前言发愁,他的一位“风趣”而“很有见识的朋...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7世纪的作品,但它在小说叙事领域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去仔细回味。本文将从写作角度的落笔前和落笔时两个层面去解析《堂吉诃德》所具有的后现代性...
到1978年为止,大陆和台湾的两种《莎士比亚全集》译本篇目基本相同。大陆的全集是在朱生豪1947年完成的译作《莎士比亚戏剧集》基础上增补的,出版于1978年;而台湾的全集则是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