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
让伊玛堪传承下去 2019-03-29
赫哲人以伊玛堪为荣,口耳相传,世代传唱;伊玛堪为赫哲族争光,唱出国门,走向世界。伊玛堪是历史悠久、用赫哲语说唱的英雄莫日根之歌,是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200...
[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新疆卷》
紧扣时代脉搏 再现史诗魅力 2019-03-29
歌剧《玛纳斯》 歌舞剧《江格尔》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
[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云南卷》
对物质演化宇宙说与人类发展三个阶 2019-03-29
云南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迄今发掘出史诗流布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等19个民族。各族人民把史诗视为民族的“根谱”和“历史”,极为珍重。 史诗,是一种结构庞...
[评论] 传统口头史诗文本的辨识与编辑 2019-03-29
史诗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以口头形式创制的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是无文字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占...
[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青海卷·格萨尔》
凸显史诗原貌 2019-03-29
青海是解放以来我国开展《格萨尔》搜集、整理、翻译工作最早的省份。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格萨尔》专业研究机构,青海境内仅以《格萨尔》为专业方向...
[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四川卷·格萨尔》
保护好“活形态”文化史诗 2019-03-29
《格萨尔》史诗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被誉为“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最长的史诗”。四川是英雄史诗文化的重要流传地之一。《格萨尔》深深植根于四川藏区...
[评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格萨尔卷》
再现艺术与艺术地再现 2019-03-29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汉译是学界讨论已久并被人们期待、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文联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同时,组织一批藏汉族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始汉译...
[评论] 参悟山水田园中的禅意——读刘忠华诗集《时间的光芒》 2019-03-06
我习惯于把诗歌当画来欣赏,把画当诗歌来品读。所谓诗情画意,应该是诗与画传递给人最本质的审美体味。 刘忠华的诗歌,却是深藏着画意,或者是把诗情画意的美藏起来,把更多的...
[评论] 献给故乡的厚礼——彭愫英新作《怒江记》读后 2019-03-06
白族女作家彭愫英是个勤奋的写作者。长期以来她坚持行走在怒江峡谷,用文字和故乡的山水结缘,已经出版有散文集《追风逐梦》《盐马古道》等作品多部。《怒江记》是她奉献给故...
[评论] 诗歌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2019-03-06
诗歌创作要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社会,这是诗歌界长期以来的强烈呼声。这种声音的出现,主要源自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和背景:(一)个人化写作的盛行,让很多诗歌沉迷于琐碎...
[作家印象] 降边嘉措:让《格萨尔》流传得更广更久 2019-03-06
1981年,降边嘉措在拉萨采访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和玉梅。 1998年1月4日,降边嘉措在甘孜州做调研。孙明光摄 剃着板寸,密匝白发犹如一丛钢针;脸堂红亮,寿眉舒展,目光诚恳、...
[评论] 生命伟力的深沉叙事——读阿克鸠射的《悬崖村》 2019-03-06
当悬崖村成为一个现实特定的显赫名词,描述它的文字以及影像,可以说是车载斗量。然而,浮光掠影、猎奇探险,甚至天方夜谭炫耀式的文字文案一时多如过江之鲫。 在此之际,彝族...
[评论] 在回望中突围——关于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 2019-03-06
新时期以来,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创作队伍来看,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作家梯队,有的还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李传锋、叶梅、温新阶、王月圣、杨秀武、邓...
[作家印象] 追忆彭荆风 2019-03-06
彭荆风先生是我崇敬如一的军旅作家。他虽是江西人,但长期在云南战斗、工作、生活,长期用他的笔、心、爱为云南写作,为云南各民族培养自己的作家。因此,每当举行重要文学活...
[艺谭] 中国美术馆举办“民族大团结”雕塑展 2019-03-06
图为参观者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作品《壮乡三月》(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据...
[评论] 羌族文学:如岷江般源远流长 2019-02-13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在羌族地区工作48年、始终关注羌族文化的人,我试图在这篇文章中从个人的视角对羌族文学的发展...
[评论] 爱的融合,从心灵交互开始——读周敏校园长篇小说《红柳花开》 2019-02-13
迥异的成长环境,横跨北京与新疆和田两地,约4000多公里的距离,一群来自北京的汉族小朋友和一群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小朋友们,他们能玩到一起吗?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
[评论] 中国文学经验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可能 2019-02-13
在全球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理论由西方生产、由东方消费的“分工”现象已然存在很长时间。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依赖症”,也形成了一个怪圈。由此导致的是,我们对东方的文论...
[作家印象] 写作的女人——读严英秀《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 2019-02-13
如果记忆没有舛误,那么我认识严英秀至少有12年了。最初应该是在2006年青海第三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然后是2008年新疆第五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我们甚至一起去过青海...
[评论] 在南高原上歌唱——关于诗集《惶惑与祈祷》 2019-02-13
一 南高原天空下的木栅栏,连接着一座又一座山寨,它恍若一种象征,又似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屏障。我的诗歌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展开,带着这片土地固有的气息。 万物有灵,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