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文学话语“中心”和“集散地”之外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地”,如西藏、新疆、青...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是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伴而生的一门学问,两者的历史差不多一样久远,几乎贯穿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几个完整的阶段。然而,“少数民族”与...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武侠小说显然走向末路了,但武侠的情感结构则可能散入新兴的通俗文化之中,变换了模样和气质,而依稀绵延,赓续流播。 前不久读到一位哲学教授写的批判武侠小说...
摘要 :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
摘要:东巴叙事传统的主题与东巴教的宗教主题——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密切相关,而这些主题包含在更大的“文化主题”—“血缘脉传”及“与自然互惠交换”中,可以说...
内容提要:应该承认电影叙事理论具有一定的通约性,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也是明显存在的。如果说好莱坞主流叙事的基本形态可以称之为“欲望叙事”,那么...
内容提要:1914年3月,《清华周刊》创办。1918年前后,清华学校开始放映电影。从1920年底开始,因闻一多、潘光旦等“丄社”社员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文章,严厉批评清华的电影放映...
内容提要:艺术塑造的是灵魂和人格,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但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强调电影的商业性来否定其思想性,强调电影的技术性来削弱其艺术性,甚至变为一种赚钱手段。低...
内容提要:作为当代最有影响思潮之一的后人类主义,具有一个操演性矛盾,而电影则在应对该矛盾上具有哲学性的拯救力量。这项研究通过分析三部电影作品,讨论了银幕中三种经典...
内容提要:把后人类的各种理论作为叙事具有拟人形象、时间递归叙述和灭绝焦虑三个特征,这在电影类型和电影美学的原则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中国早期软科幻电影的分析视角...
1979年,漂泊海外的叶嘉莹先生收到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不久,她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在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
1979年,漂泊海外的叶嘉莹先生收到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不久,她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在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
都21世纪了,还需要戏剧吗?上世纪末刚回国时,发现不少昔日的同行去了影视界,戏剧人难掩悲情,仿佛颓势已无可挽回,只能盼政府多拨钱延长点寿命。我是乐观派,但当时我只有...
学戏剧应该从自我出发还是从技艺开始?英国大导演彼得·布鲁克有个著名的戏剧定义:“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
内容提要: 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是人类最原初、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文化就建立在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文学则是两种行为(语言)的深度合作和融合。行为语言与言语...
翻阅现有的伦理学经典著作,我们似乎很难对“伦理”做出精准的界定。伦理的要义无法用科学方式来判断或论证,只能通过描述、列举、归类等来理解。比如说,我们无法一言概括“...
内容提要:网络影视作品从诞生伊始至今,毁誉参半,掌声与谩骂齐飞,点击量与票房共振。横空出世的网络影视作品,何以呈井喷之势?会否与之前沸沸扬扬的微视频一般陷入没落?从...
内容提要:女司机群体的生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国家设想、苏联工业化生产与妇女运动经验、共产党的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艺术中的女司机形象体现了...
内容提要:赵德胤导演的电影作品将缅甸社会描绘为一块流徙之地,他通过对缅甸题材的跨地想象,以纪实的方式呈现出缅甸底层民众在地理空间中的迁移。赵德胤作为跨文化电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