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按照从话语关联再到句子类型的逻辑顺序,逐层递减分析和确定原因句与"怪不得"结果句的话语分布和语义类型,并提取"怪不得"结果句的叙实话语...
摘要:本文以构式语块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专门语料库统计数据为基础,详细探讨三类致使义动结式中各语块的形式特点及各种表达形式的使用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动结式中不同句法格式...
摘要:及物动词所在存在句变换为"VP+的"结构后,通常转指处所,而不转指施事,原因在于:相比施事,存在句的处所论元具有必要性和优先性;"V+了+NP+的+NPL"所在篇章一般不出现施事信息,而...
摘要:本文回顾吸收已有话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笔者关于话题和主语的最新对比研究基础上,以古今汉语和跨语言事实为材料,进一步发掘话题成分的句法语义特点,并与主语的...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之一的"还不是"非否定用法出发,证明该用法实际上是一种反意外范畴标记。不同于主观小量、合预期与反预期,反意外范畴有自身的独立性。文章设计...
摘要: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几个老大难问题可以从广义语法形态角度来讨论,通过广义语法形态来展示汉语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区别性特征,拒绝'名包动'(super-noun)理论。通过广义语法形态可以...
摘要:中国语言学史作为中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到重视,80年代之后随着语言学的繁荣发展,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也呈现繁荣局面,通史、专题史、断代史及专题综...
摘要:广东廉江粤方言有“佢”字处置句,不存在发展成熟的介词型处置句及其混合形式。本文在对廉江方言“佢”字句的句法语义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比较广州话“佢”字句的异同,认为...
摘要:“下”和“就”是光山方言中的两个全量形式,二者分布互补,主要体现在:1)“下”主要用于个体量化,“就”主要用于事件量化和个体量化;2)用于个体量化时,“下”用...
摘要:本文基于《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930个方言点的材料,描写汉语完成体标记出现的句法环境,可分为7大类41个小类。文章统计分析了不同标记形式在各方言中的比例,讨论了完成...
摘要: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研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
摘要:近代汉语中副词“可知(道)”有“当然”“难怪”“原来”三义。它始见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式微于清代。本文遵照“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做出推论→验证推论→处理假设”的科...
摘要:汉语的词与语是一个连续统,人们交际既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习语俗谚来表达同一概念的意义,从中既可见从口语语辞到书面语文辞的发展,也可见书面语文辞在口语语辞中的演变。有...
摘要:基于西哲四转向简史探索当前人文学科的前沿,尝试从前沿性的后现代哲学角度分析“构式语法(CxG)”中的“唯物论vs唯心论,客观主义vs非客观主义,天赋性vs体认性,特殊性vs普遍性...
摘要:随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语法学史"作为汉语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讨论和分析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现状、汉语语法学史研...
摘要:在回顾各学派对形容词、副词及其词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功能视角对英汉性质词组进行了潜势结构及句法功能对比,目的是揭示英汉语在描述事物或情形性质时语言形式及功能...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体裁混合综合分析框架。本文发现:(1)体裁混合实际上是几种作为手段或方式的体裁结构的混用;(2)体裁混合从系统上讲,表示一个...
摘要:把“言”“行”放入“思维”“心灵”“身体”“社会”“物质”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关系场中进行历史关照,可以发现人类对“言”“行”概念的理解具有非常丰富的认识类型...
摘要:交际意愿是影响口语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传统课堂环境下的交际意愿,而对移动学习情境下交际意愿关注不足。本研究以微信小组为平台,通过问卷和访谈探究...
摘要:量度形容词单独使用时凸显的是某类实体的性状特征,具有描写功能;一旦作为语素构成对举两字组,某种性状特征的两极对举构式激活了自身蕴含的可量度性,语义整合发生转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