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冻凤秋:她不是过客,是归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河南日报 冻凤秋 参加讨论


    
    ▲周瑄璞在演讲。
    
    ▲读者在聆听。
    
    中原风读书会现场。陈颖摄
    那时,“70后”作家周瑄璞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写作者。有一天,在饭桌上,她突然说,我要写一本和《白鹿原》一样好看的长篇。在座的陈忠实淡然一笑说:“你写嘛,说这话的人多咧。”
    她有股执拗的劲头儿,她相信,只要奋力生长,就能在大树身边挤出空间,够着阳光。她经过近10年的构思、写作和打磨,于2015年底推出47万字的长篇小说《多湾》,在文坛引起震动,不断有人将其与《白鹿原》相比,甚至称之为女版《白鹿原》。2016年4月,病危中,陈忠实为她写下几句话:20年前一段文学插曲,你却鼓劲暗下使力,终于获得成功,表示钦佩,更在祝贺!
    一
    郑州,漯河,上海,郑州。
    周瑄璞近一个多月携新书走过的足迹,仿佛画了一个圆圈。
    种种机缘,我竟然和她一起走了这一路。记得7月18日,在郑州,省作协、省文学院为《多湾》举办的研讨会上,那热烈的讨论氛围。那时,我是一个被感动的读者。那天的场景,对于周瑄璞来说,仿佛是一个做了很久的美梦。
    记得8月20日,在上海,《多湾》媒体见面会的惊喜。那时,我是骄傲的亲友团成员。那天,作家邱华栋、徐则臣把这部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上衡量,曾翻译《小王子》《蒙田随笔》等名作的翻译家马振骋老先生在网上读到《多湾》后,赞叹不已,特地赶到现场。当时,周瑄璞收获的是满满的温暖。
    记得8月27日,在漯河,“水韵沙澧”读书会上的感动。那时,我是感慨万千的嘉宾。面对近百名老家读者热切的眼神,周瑄璞动情地回忆成长经历,谈论乡愁。在她心底,最最害怕的是年纪越长,回来后认识的人越少。
    8月28日,在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中原风读书会上,我又和周瑄璞坐在了一起。
    归来是必然的选择。其实,早已归来多次,或者说,心魂从未离开。
    曾经,河南临颍县大周村是她世界的中心和全部,奔流不息的颍河水滋养着她的身体和精神。
    小学时,她跟随父亲到西安。人在他乡成长、生活,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改变了平常的命运轨迹,从电车售票员到报社工作,后又调入出版社做编辑。
    最初,她写了很多都市情感类小说,但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召唤,要写一部大书,献给出生的土地,将一群人、一个家族、一个村庄记录下来,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那也是每一个中原人、每一个中国人曾走过的路。
    就像采用地道的河南方言写作一样,小说以最传统的写法厚实沉稳又细腻绵密地进入故事,对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方式。
    读书会上,周瑄璞说,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虽然从小就离开河南,但老家有很多朋友,亲戚;在西安,一家人也说的是河南话。所以,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就会是中原这片土地。
    因为书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所以作者老老实实地写作,每一字、每一句都能感受到她对人物的深情,乃至疼痛感。她说,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向前走,我感谢命运让我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完成了这部作品。与其说我在写作,还不如说文字塑造了我,我借助不同主人公的命运,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更试图捕捉中原人的精神和力量。
    隔着长长的距离,沉淀、回望、思考,她在写作中交付青春、胆怯和赤诚,袒露卑微、伤痛和无奈,完成了一部时光与大地的对话集,一部中原民间风俗史,一部两代女人的精神成长书,一部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沉浮录。
    二
    定力,静气,耐心,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和爆发力。
    这是应邀担任中原风读书会嘉宾的评论者、兰州大学文学博士孔会侠对周瑄璞的评价。
    她说,《多湾》是一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读的作品。作者以极其平和内敛的笔法来书写,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都被她写得优雅从容,看似没有巨大的冲突和波澜,但内里隐含着思索和沉淀,试图揭示人类表相之下的秘密,探求人所共知而无法言说的某种领域。
    就《多湾》内容的丰富性而言,截取其中的一些片段、故事,都可以写作成一部长篇小说,但作者没有取巧,反而以一颗诚恳之心去下笨功夫。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人和事如此稠密,心和梦这样空旷。生命的成长,激情的燃烧,衰老的降临,人性的追问,都在其中。
    那天,周瑄璞谈到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用整个生命来写作的执着。她说:我深深受到他们的影响。最初《多湾》的出版并不顺利,多次遭到拒绝,但我反而越挫越勇,在后来的几年间接连写了四五十个中短篇小说,很多都被转载,收入各种年度选本。这些为我在文学界积累了一些名气,同时也让我慢慢对文字有了敬畏和新的感觉。再回头看自己这个长篇,确实有可以删改的地方,我就一次一次删改,最终顺利出版。我不着急,我始终有一个信念,我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是人世间永恒的东西,它永远不会过时。写作和修改的过程,确实是极大的锻炼和磨砺,我从比较浮躁慢慢变得有耐心,变得坦然。
    三
    那天,我们谈到时间的意义。周瑄璞说,时间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改变一切,会把非常重要的事情变得不重要,愤怒的事情变得一笑而过。曾经,她的奶奶因为没有赶上火车,走了68里地去给在漯河读书的儿子送馍,整整走了一天。而现在,这段路坐高铁只需要12分钟。为写小说收集素材,周瑄璞回到老家,坐车去当年的小商桥车站旧址。那一天,大中午,太阳照着,她站在这边,看着铁轨那边的站台,淡黄色的房子,她仿佛看见奶奶50年前在此地等火车的身影。她想,虽然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但希望以文字这种方式让奶奶得到永生。
    当下文坛,有一个与时间有关的代际划分。相对于“50后”作家的厚重大气,“60后”作家的新锐先锋,“80后”作家的市场热度,“70后”作家略显尴尬。此前,有评论者认为,《多湾》堪称“70后”作家的扛鼎之作,令人刮目相看。对此,孔会侠说,“70”后作家正日渐成熟,也许再过五年十年,他们将推出更多佳作,值得期待。周瑄璞说,作家代际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规整的划分,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不停地写下去,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喧嚣和变异,一个写作者,总是要回归内心,守候内在的那个世界。
    读书会临近结束时,女诗人如月感慨地说:在中州平原这块被作家李佩甫称为“绵羊地”的地方,走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家。你虽然人在陕西,但根在河南。我们为你骄傲。
    是的,周瑄璞,她不是过客,是归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