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早期传播 以玉为美,以玉为贵,将玉比德,崇尚玉是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最初是以玉为美。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玉就是石中美者。最初是选择具有特殊色泽或质感的石头作...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
摘要: 英谐汉音是网络环境催生出的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 表面看是意义无关的两种符号替换, 实质上是一种跨语种杂糅的无关谐音现象。这种特殊修辞方式的生成动因主要源自于网民...
摘要:在清代今文经学发展史上,孔广森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是第一部以“公羊传”为名的著作,但此书却并不是公羊学的一家之言,而是一部“通义”性质的著述。该书并不墨守公羊...
当代俄罗斯文学,尤其是20—21世纪之交的文学,与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一样,正在经历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知道,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传...
摘 要: 中国文艺的阐释路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能发生在一个文化场域中的共同在场,在共同在场中,形成默契与共识,而阐释就发生在这种默契与共识之中;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的...
摘 要: 中国文艺的阐释路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能发生在一个文化场域中的共同在场,在共同在场中,形成默契与共识,而阐释就发生在这种默契与共识之中;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的...
内容提要: 立足于“国学视野”与“大文论观”,可实现中国传统文论命题“诗可以怨”研究在文字、文化、文学三个向度上的新拓展。“怨”是“诗可以怨”命题的“题眼”,故从文...
新时期文学一直与民间文化交织复现,并通过多样化的路径与呈现方式对其进行反映。因此,借由民间文化的理论视野来考察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是我们认识新时期文学思潮变迁与...
(前言: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吴正先生将于本月八号光临悉尼,亲自参加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为他主办的“吴正作品悉尼研讨会”。这是他第一次赴澳,但澳洲华人将是第二次专...
摘要:汉语VP在得到适当标记时,其所述情状转指(/转喻)事态,事态即事物化情状。以情状转指事态有自反性,故为自指性转指(/自指性转喻)。事态指称总是受触发的临时性认知解读,无需做...
印章始于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许慎《说文解字》称其为“执政者所执信也”,可见一直都是象征权力的重要信物。到了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入印——中国篆刻史开始进入石章时代。陆...
巡天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简称LAMOST)再立大功。近日,依托这一“千里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观测方...
摘要:现代汉语中“照着”是个多功能介词,兼表方向义和依据义。方向义“照着”来源于动词性结构“照(照射)+着(体标记)”,完成于明代;依据义介词“照着”在依据义介词“按着”词...
摘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当代语言观念的革新,将语言视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来保存、保护和传承,倡导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国家工程,语保项目的调查强...
摘要:以温度词语"冷"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冷"由最初的温度感觉,延伸到其他生理感觉、心理感觉甚至抽象概念所指。在"冷"的隐喻概念及应用范畴里,围绕...
摘要: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考证了《周易》大畜卦六四爻辞"童牛"的"童"有可能是楚简中用作"系/击"的一种字形的讹误;疑六五爻辞"豮"本或为"茇",帛书本"哭"、...
摘要:笔画是组成现代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学界对汉字笔画系统的基本情况一直无定论,汉字笔画的命名也并不统一。近来学界对汉字笔画、对外汉字教学笔画等问题的讨论又渐兴起。...
编者按: 2019年11月23日—24日,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副主任储泽祥研究员做大会总结。以下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