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贺与诤评《远山》:空谷钩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贺与诤 参加讨论


    
    (《远山》熊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2016年版)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熊莺的《你来看此花时》《远山》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从媒体人到作家,熊莺带着她的新闻敏感和经验,怀抱着女性特有的感性与绵密,进入到文学的诗意世界,她一上手,就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与新的可能性。
    在最近出版的这两部作品当中,“空”字是出现得最多的一个理念或意念。熊莺似乎在告诉我们,心中若无意,走过的便只是空山、空谷、空地。若心向往之,“远山”便怀揣着关于历史、时间、生命的隐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她正是以一颗柔软、细腻的心,触摸、感悟、描摹、升华事物的美好和真实。
    2014年到2015年,熊莺在《美文》杂志进行专栏写作,2014年她的写作主题是“问生死”。生命源何而来,何时终止,又将去往何处?当时又逢熊莺母亲去世,于是熊莺去了马来西亚、九华山、横断山脉等地,开启了寻找生命源头的旅程。一年走下来,写就了第一本书《你来看此花时》。翻开这本书,扉页上面写着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熊莺以花开篇,整部作品中也遍布着独属于南部的植物。掩映于大片的花朵背后颓圮的旧厝和斑驳的古道上,流淌着怎样的时光,又留下了谁的身影?熊莺以“花”为媒,有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与生活的细部,也在这里敞开了散文中独有的诗意。
    在非虚构文本中,乡村和土地是持续被关注的主题。许许多多的作家、媒体人背起行囊与农民们一道,去感知大山的温度。熊莺作为其中的一员,走进四川秦巴山区深处,道出了她的别样情愫。
    面对现实和土地,熊莺如一个“自有路数的野孩子”,在《远山》这部作品中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力道。在走进“远山”之前,熊莺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充电”。从《吕氏春秋》《上农》开始,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费孝通的《乡土重建》《乡土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再到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这些材料渐渐沉淀为宽阔而厚重的精神底色,加之对事物富于灵性、敏感的体察,使熊莺在乡土与现实之间、与文学之间嫁接起了与众不同的枝脉。
    “差不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因为爱着,牵挂着,我于四川秦巴山脉周遭,于这一片广袤丰饶土地上的山水阡陌间,进行着一程肉身和精神上的行走”,完成了对“远山”的书写:在《古道》《空村》《辛夷花下》《父亲》等文章中,熊莺刻录了一个个自然村落的消亡“进行时”。《女孩》《上学》《虫儿飞》《清秋》等则记述了留守儿童们落寞的精神世界。在描述土地与乡村时,并未着力表现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也没有将感性融入其中,她的文字是真实、平实、诚恳的。作为媒体人,她始终坚信,准确是最重要的一门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熊莺用轻柔、节制的文字呈现出乡土之中或奔走于城乡之间人们的生存状态。并发出了一声极沉重的叹息——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
    《远山》带给我们的冲击越大,代表着我们的内心正愈发逐渐变得冷漠、坚硬。正如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的:“远山的人们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是我们身体上麻木的一部分,是我们在奔跑中遗落的一部分。”《远山》不仅仅是对当下社会问题一种的审视、呼吁,她的诉说中还涌动着对人们内心的唤醒、感召。从这一层面上看,与《你来看此花时》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