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坛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打响了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阻击”一词被释为“以防御手...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本体在媒介技术的强势浸入下发生了多元嬗变,使得由艾布拉姆斯提出蜚声理论界的文学生产“四要素”(作者、读者、作品与世界)无法再囊括文学生产的全景...
内容提要:两个文艺座谈会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政治话语符号实践,体现了党对文艺政治领导的内在逻辑。两个“讲话”在叙事模式上具有结构与修辞的家族相似,在精神上...
摘要: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属于历史语义学范畴。威廉斯试图通过梳理、考辨和叙写一些词汇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寻找有效研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法。...
文艺评论需要理论支撑,但决不能离开现实观照。要使评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接地气,就要在观照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有关作品做出具有时代意蕴的、合乎情理的解读和阐发...
作为一个美学学者,我认为,美育本身是多层面的,但它的核心是趣味培养,是在趣味培养当中的品位提升。拉丁格言说: “趣味无争辩。 ”中国现代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说: “各美...
杰弗里·哈特曼在《荒野中的批评》里说:“德里达学派使我们面对着一个本质的问题。在‘批评的’活动和‘创作的’活动之间,或者在‘主要的’文本和‘次要的’文本之间特有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已经成为学界深切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对文学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理清当下构建中国...
新时期以降,周作人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出现了很多重要成果。但部分学术成果有待进一步全面分析与深入研究,周氏“书抄体”研究,即是个案之一。 继承古代近世书抄文遗产 书...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这些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语境中提出的。目前所称的“现代文学”在很长时间...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2020年的年初,回首2019年一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进入我们关注视野之中的长篇小说主要包括有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 、阿来《云中记》 、蒋韵《你好,安娜...
摘要: “再解读”思潮主要以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左翼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是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以及整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话语的转...
看取铜器的方法 对待任何文学作品,都存在一个接受心理的问题,这是一个隐而不彰却又的确存在的基本问题。《诗经》是几千年前的语言艺术, 或者说是音乐作品的组成部分,我们...
摘要: “中国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方法或范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的历史描述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同一性而言,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
主持语 在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处理诗歌与现实之关系,原本就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诗人日常经验意识的不断强化,这一话题又具有了某些推陈出新的意味...
摘要: 宗白华的形上学系列笔记改变了他的美学的知识属性,由艺术美学变成了哲学美学,从而体现出了完整的系统性、现代性和跨文化性。宗先生的形上学美学是一个以天道为宇宙本体...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年提出以来,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选择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术语体系,运用自...
摘要: 宗白华的形上学系列笔记改变了他的美学的知识属性,由艺术美学变成了哲学美学,从而体现出了完整的系统性、现代性和跨文化性。宗先生的形上学美学是一个以天道为宇宙本体...
一、文学或文学性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用文字写作的所有著作,它包含了物质文化之外的人类精神和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学术、创作、文史哲等各个领域的成果,...
内容提要: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以其全面、客观、简明的特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对汉语二语教学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全面性表现为该类研究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十分全面,归纳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