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用层面,DuBois提出了"共鸣原则"。汉语充斥着平行结构,偏爱共鸣原则。究其原因,在普遍因素方面,主要源于语言的体验性和象似性,会话的"概念协议/合作"和启动效应,以及人类...
摘要:"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涵盖了两个基本观点:语言决定论(强势假说)和语言相对论(弱势假说)。本文通过讨论"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所涵盖的两个基本观点对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的关...
摘要:历时构式语法框架下结合宏事件理论管窥"XP到C"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化过程,发现:(1)基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XP到C"构式网络承继两个子图式构式"VP到C"及"AP到C";(2)"XP到C"构式在历时演...
摘要:本文确立了评估不同语言显赫范畴显赫度的三条标准:组合能力、扩展性和强制性。其中组合能力和扩展性是主要标准,可以量化出一种语言显赫范畴的显赫度。强制性用于区分显...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测试任务中的策略参与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对策略在不同任务类型下参与的过程追踪研究仍显贫乏。本研究通过运用有声思维数据采集...
摘 要: 语言何以表现“实在”,是哲学、语义学和认知科学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它充斥着悬而未决的问题、谜题和悖论。在论述语言与知识关系的《克拉底鲁》中,柏拉图着重说明语...
摘 要: 汉语动结式认知机制的研究多关注于结构而忽视了动词的影响。本研究基于Langacker扫描识解方式分析汉语动结式复合动词内部V1与V2的体貌特征:V1表征有界性、异质性、可重复性...
摘 要: 否定词可以构成否定语义,但否定语义不一定只通过否定词来实现,汉语和英语都有不用否定词却表达否定意义的隐性否定。文章聚焦于能够表达隐性否定的一类名词,通过具...
摘 要: 体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因为把观察重点放在形态句法特征的变化上, 所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 (如“着”的语法化条件和阶段等) 没有取得一致看...
摘 要: 自1967年Corder首次把“输入 (input) ”这一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以来, 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输入已然成为在日常研讨教学中人们信手拈来的概念, 事实上, 输入这一概念及其...
摘要:“致事+V+了+役事+数量短语”结构,是现代汉语中高度能产的语法格式,对其产生机制的解释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本文认为,这类由反身致使结构衍生出来的特殊动...
摘 要: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兴起于各语言学分支领域的历时研究动向。语料库理念和方法是这一研究趋势的重要推动力。得益于众多千年和百年历时语料库,以及多元统计和可视化方法...
摘 要: 依据现存语用学理论进行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通常以“显性意义—隐性意义”二分作为语法—语用界面相关问题的解释基础,多数以意向性作为意义生成和理解的前提。现存语...
摘 要: 日本的唐话资料研究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且依然活跃。目前看来,对日本唐话资料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的整体介绍尚有不足。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尝试必要性的课题。通过概述...
摘要:汉字据义构形的表意特点,使语素义与汉字形体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汉字形体成为探究语素义及其组构词汇功能的重要依据。文章专就在汉字构意中留下线索或依据的语素隐含义进...
摘要: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看似违背了规定语法规则,实际是深层结构中动词性谓语和名词性谓语或者分别含有这两种谓语的两个小句经句法紧缩融合后在表层的线性排列,主要以'不及物动...
摘 要: 认知诗学是语言学、文学和认知科学的界面研究。本文在认知诗学视域下,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死亡”隐喻在语篇中的呈现和发展方式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讨...
摘 要: 自由间接话语是一种修辞话语——一种形式、内容、效果共振的文学修辞话语。在文学语篇叙事中, 它是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认识它, 不仅要在句法层面, 更要在语境层面进行...
编者按: 在艰辛的全民抗“疫”中,语言文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习总书记这一铿锵有力的指示鼓舞了人...
倪蕊琴,托尔斯泰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2年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1954年由学校推荐,作为中国首批赴苏留学生之一,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