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主张,即超越近代以来西化的知识架构,站在人类知识的普遍性立场与多元性事实上研究中国。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近代以来的知识参照多以西方知识体系为...
摘要:“汉语哲学”提出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更好地推进汉语哲学的发展,仍有必要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就汉语哲学的规定性、理论性质和方法论意...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文已经成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国际语言。长远来看,到21世纪中叶,中文将可能由一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语言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
19世纪,诞生了超越古典语文学的德国古典学研究范式:在以语言和文献研究为主的古典语文学之上,增加了古代历史研究和古典考古学二项新的学术内容。当年傅斯年先生所用心倡...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史基本上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同频共振。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汉语语法学通过借鉴西方语法理论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语法学家的主要思...
“色”是《论语》的一个重要论题,出现次数达21次。从《学而》篇的“贤贤易色”,到《子罕》和《卫灵公》篇重复出现的“好德如好色”,再到《季氏》篇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话语”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 Sabbettai Harris)在1952年提出,而话语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系统、有众多学者参与研究的学科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1981年Tex...
一般认为,清末学者马建忠所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创立。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域外,便可知在《马氏文通》前近300年的时间里,西方汉学家、外交家、...
内容提要: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讨论和思考。在文学/文化翻译中,翻译的文化要素和历史要素尤为重要,文化和历史...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经历了工业革命,较早认识与把握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科学原理和工业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并建立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现代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
清代杂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评价向来不高,以为系古代杂剧之衰微期或末路期。但据学者统计,元代杂剧有作家80余人,作品737种;明代杂剧作家有125人,作品523种;清代杂剧作...
刚收到罗湉教授翻译的《罗兰·巴特论戏剧》时,没想到这么快就会读,更没想到还没读完就想写文章了。巴特是跟德里达、福柯齐名的文化哲学家,在法国1968年的文化革命之后成为顶...
摘要:百年话剧史上喜剧的成就相对较小,而且常被忽视。喜剧较难分析和教授,其编剧和表演在话剧教育中也常被忽视。但话剧票房以喜剧为主是普遍规律,近年来一批原创喜剧取得...
德尼·狄德罗是欧洲历史上一流的文化人,这位主编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的全才,在戏剧史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呢?我的看法和常见的教科书有点不一...
内容提要:近150年来,越来越多戏剧家想通过戏剧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易卜生、萧伯纳、布莱希特、伯奥都用不同的方式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讨论;但较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实际...
模式:古代与现代 真的会有人为了让禾苗长快些就去田里“拔苗助长”吗?回答多半是不。这个听起来很可笑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不是因为现代人懂了更多科学道理,...
中国戏剧最早是通过剧本走向世界的——这个“世界”在当时只是指欧洲,中国戏剧虽然在不少亚洲邻国一直有全方位的传播,但在划分正式的国界之前很难定义中国和“世界”之间的...
【内容提要】 万玛才旦晚近的三部长片《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具有不同于以往藏地电影的三个显著特征:塑造并突出具有反思性的藏地个体;通过冒犯社会规则与禁忌来...
引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动了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体,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深化改革,提升增效,要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大而不强”向“既大又强”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