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仿成化款斗彩缠枝莲纹菊瓣尊 明 掐丝珐琅缠枝菊纹炉 清 象牙编嵌兰菊纹团扇 清雍正 十二色菊瓣盘 清乾隆 粉彩菊花图海棠式盘 宋 哥窑青灰釉菊瓣式盘 展览:菊香晚艳——开封菊花与故宫 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联展 时间:2016.9.27-2016.11.27 地点:故宫博物院 菊花原产中国,以花形多变、色泽艳丽而广受喜爱,在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菊文化”。在古代,菊花以其轻身延年之功,被赋予长寿的寓意;又因晚秋盛开,凌霜不凋,菊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成为品格高洁的象征。最早将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辞官隐居后种菊自娱,《饮酒》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宋以后,诗人、画家以花明志,以菊花入诗、入画,蔚为风尚;历朝能工巧匠也从菊花获得创作灵感,在金银器、漆器、木器、瓷器、玉器等工艺品上都有非凡创造。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菊香晚艳——开封菊花与故宫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联展”,并于永寿宫及延禧宫举办“故宫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特展”,展览共展出文物215件(套)。解读这些展品的不同意涵,或许能发现古人对菊花的别样情愫。 菊形:千年经典菊瓣造型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工匠在设计各种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动物如蛙形、虎形,植物如葵花形、海棠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经过千年积淀,最后形成许多经典造型,瓜果类如瓜棱瓶、石榴尊、苹果尊、橄榄瓶、葫芦瓶,花卉类则有莲花、菱花、葵花、海棠花形,以规则的棱凹凸成型的菊花花瓣形,是最为经典的造型之一。此次展出的许多藏品,就是传统菊瓣造型,虽历经千年,依然历久弥新。 宋 哥窑青灰釉菊瓣盘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器多为清宫旧藏。哥窑无大器,多小件文房雅玩,以“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为特征。 此件哥窑菊瓣盘呈菊花形,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开大小纹片,满布“金丝铁线”纹,大片色深,小片色浅。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这件菊瓣盘由十四棱菊瓣并列组合而成,整体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菊花,造型简洁优雅。青灰色釉素裹,开片纹密如蛛网,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菊花造型的典范。 清雍正 十二色菊瓣盘 此次展览的诸多瓷器精品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清雍正十二色菊瓣盘,这套瓷器,因为阵容强大,享受了一个独立展台的殊荣。 雍正十二色菊瓣盘,由十二种单色釉盘合为一套,高度均为3.3厘米,口径17.8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菊花瓣式,有黄、明黄、姜黄、米黄、白、胭脂紫、绿、葱绿、湖绿、洒蓝、酱、葡萄紫等十二种颜色,多数圈足白釉内书青花 “大清雍正年制” 楷书款。少数圈足内满釉,有釉下暗刻“大清雍正年制” 楷书款。 菊瓣盘造型,源自宋代漆器,取秋菊之形,盘壁呈盛开的菊花瓣状,菊瓣棱线坚韧有力,线条俊秀优美,体现出雍正官窑颜色釉瓷器雅、秀、精、纯的特征。十二色菊瓣盘是颜色纯正的单色釉,其烧制方法是先烧好白釉盘,然后在白釉上施所需的各色彩釉,再入窑二次覆烧。因有白釉铺垫,故烧成之后釉汁莹润,釉面光洁匀净。这套单色釉菊瓣盘,白釉纯净、黄釉华贵、红釉热烈、蓝釉静穆、酱釉凝重、湖蓝静谧、洒蓝飘逸、胭脂紫妩媚、葡萄紫精纯、秋葵绿釉鲜嫩,单件纯为一色,组合起来却五彩缤纷、颜色万千,美不胜收。 关于十二色菊瓣盘的烧造时间,《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有详细记载:“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送来各色磁花盆十二样。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呈览。奉旨:送往圆明园叫总管太监应陈设处陈设。钦此。又送来各式菊花式磁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奉旨:交与烧造磁器处,照此样式,每色烧造四十件。钦此。”这条珍贵记录显示,这套别出心裁、设计精妙的作品,立即获得了雍正帝的青睐,并随即下旨制作四十套进呈。仅有四十套的烧造记录,说明这套菊瓣盘的数量非常稀少,成为雍正官窑单色釉瓷器广陵绝响。 陶渊明爱菊使得菊花成为传统文化中高洁淡泊的象征,雍正帝对“隐逸君子”菊花情有独钟,北京故宫藏《雍正行乐图》中便有一幅雍正帝着汉服扮作陶渊明东篱赏菊的图画,十二色釉菊瓣盘恰好彰显出雍正帝对菊花的钟爱。由于雍正帝对瓷器制作的格外倾心,御窑厂大胆创新,新添十数种鲜丽的新釉色,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十二色菊瓣盘无疑是其中最著名、最为后人称道的作品。精巧优美的造型,静雅纤丽的色调,使十二色菊瓣盘尽显恬静清雅的艺术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雍正官窑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 菊纹:广泛应用的主题纹饰 以菊花作为主题纹饰,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出现,唐宋时普遍运用于金银器、木器及漆器,宋元以后,更是扩展到瓷器、木器、珐琅器等工艺品。从此次展出的展品可以发现,菊花已成为经典纹饰,从文人创作的书画,到后妃的服饰、瓷器、木器、漆器、珐琅器,都可以发现菊花俏丽的容颜。 明洪武 釉里红菊花纹盘 釉里红是传统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最早创烧于元代,元末明初为巅峰时期。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纹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品类繁多,内容新奇,远超元代。这件菊花纹盘造型端庄优美,典雅大方。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扁菊四朵,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菊花纹饰布局繁密,线条流畅,一气呵成。胎质坚细,釉层滋润,釉面发色纯正鲜艳,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均稀少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明 掐丝珐琅缠枝菊纹炉 掐丝珐琅即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再填上各色珐琅,最后通过焙烧、研磨和镀金等多道工序完成。掐丝珐琅菊花纹三足炉始见于明初,此炉造型脱胎于宣德铜炉,主题纹饰为缠枝菊花,菊花已花蕊舒展,尽情怒放,白、红、黄、墨色相映成趣,菊花上方环绕着五彩如意云纹,缠枝菊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蒂排列。图案布局疏朗,掐丝线条奔放有力。此炉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无论造型还是做工,均十分精美,是典型的明早期掐丝珐琅作品。 制作:独特的宫廷趣味 此次展览,均为明清两代内府藏品,代表了最纯正的宫廷风格,体现了浓郁的宫廷趣味。 明清两代皇室都有专门的机构,如明代有二十四衙门,清代有造办处,负责为宫廷制作各种艺术品和工艺品。宫廷制作、收藏的藏品必然带有独特的宫廷趣味:材质上,不计成本,极尽奢华;设计上,精心设计,范式复杂,一旦确定,轻易不得更改,民间更不得僭越使用;制作上,精雕细作,繁复繁缛;风格上,金碧辉煌,华丽炫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皇家无上的富贵尊崇,最具代表性作品就是象牙编嵌染牙兰菊纹团扇。 清雍正 仿成化款斗彩缠枝莲纹菊瓣尊 菊瓣尊高25.7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15.6厘米。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器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 瓷器收藏圈有一个著名断语: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即明成化和清雍正朝代表了彩瓷的最高水准,精美逾恒,是难以超越的高峰。虽然雍正斗彩仿明成化斗彩,但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别具特色。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仿制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的高超制作工艺。 成化款缠枝莲纹菊瓣尊就是一款斗彩名器,外形端庄典雅,构图华丽繁密,彩绘精细繁缛,具有浓郁的宫廷风格,是一件非典型雍正仿成化斗彩精品,书“大明成化年制”而不是“大清雍正年制”款,或许就是雍正帝的刻意安排。 清 象牙编嵌染牙兰菊纹团扇 团扇通长49.5厘米,扇长32.8,宽29.9厘米,亦称“拔丝宫扇”,是清代广州工匠以象牙为原料,通过软化、切割、磨光、编织等工艺专为皇室特制。团扇为海棠花形,扇边包镶玳瑁框,嵌骨珠及藕荷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扇柄,系明黄色丝穗。扇面中心有棕竹柄梁,嵌有各种蜜蜡纹饰。在编织成蒲纹锦地的扇面上,镶嵌染牙浅浮雕兰花、秋菊、蜻蜓等图案,扇面牙丝薄如细篾,宽不足一毫米,纹饰精致细密,孔缝均匀,经纬片拼合得天衣无缝。团扇用料富丽华贵,是一件雅逸清新、技术高超的珍罕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