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 [英美文学] 美国文化精神的文本解读 2017-10-29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维系的根基所在,而且往往也是一个最为微妙的研究对象,所以,对一个民族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认知不仅显得重要,同时也必须十分审慎。对文化的读...

  • [英美文学] 王安忆与阿加莎·克里斯蒂 2017-10-29

    把王安忆的名字与阿加莎·克里斯蒂连在一起,好像有些不相称。即使后者获得过英国女王的封爵,也不过是个写侦探推理小说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知道她是《尼罗河上的惨案》...

  • [英美文学]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2017-10-29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大帝国,推动了社会思想的急剧变化。在思想领域,新康德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 [英美文学] 2007年中国翻译文学一瞥 2017-10-29

    检阅2007年各家期刊杂志发表的外国文学翻译品时,有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西班牙女作家玛约拉尔的短篇小说《亲爱的朋友》和尊敬的女士》以及美国女作家欧茨的短篇小...

  • [英美文学] 岁月流下的“金”——读《蒂凡尼的早餐》 2017-10-29

    这本小说,读到结尾的时候,忽然慢下来。素来对世界持悲观态度,事事做最坏的假设,所以看小说的时候,读到主人公从鼎盛光鲜走向萧索破败的场景,只是默默认同。世界本是如此...

  • [英美文学] 《秘密》法则,心想事成? 2017-10-29

    书业最刺激的就是隔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些邪门儿的事,一个无名小卒暴得大名,一本书不断加印,跟印钞票似的。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秘密》。 作者朗达·拜恩,开始就是一个倒...

  • [英美文学] 关于《福克纳随笔》的随笔 2017-10-29

    大约是在2004吧,有出版界客人来访,问到可否再译一两本福克纳的作品。因为身体的关系,我已不敢有此打算了,于是答道,福克纳未译的重要作品字数太多,我是译不动的了。但是有...

  • [英美文学] 富恩特斯:穷尽墨西哥的激情和忧伤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之 2017-10-29

    “我们命中注定要呆在这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在长篇小说处女作《最明净的地区》(1959)的结尾,卡洛斯·富恩特斯如是慨叹。尽管在19世纪德国地质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看来,...

  • [英美文学] 白色城堡:如此美丽却难以抵达 2017-10-29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17世纪一名年轻的威尼斯学者在土耳其的奇遇。威尼斯学者“我”怀着“东方主义”心态,在从威尼斯驶向那不勒斯的航海途中...

  • [英美文学] 文本意义的瓦解与衍生 ——重读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 2017-10-2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典重读在中国学术领域十分引人注目,不少研讨会将其列为中心议题,学术期刊上也时常可见中国学者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对此展开讨论。宋炳辉在《中国比...

  • [英美文学] 斯塔罗宾斯基:批评的轨迹与阐释的循环 2017-10-29

    1970年,让·斯塔罗宾斯基出版了一本论文集,题做《批评的关系》。该论文集包括3个部分:其一,批评的意思,其二,想象力的王国,其三,精神分析学与文学,有评论家认为,这是“...

  • [英美文学] 站在完美对面 2017-10-29

    好的故事犹如一树繁花,在不同的时间里能看出不同的风情。隔个几年就会在漫长的夏日午后重新拿出厚厚的《飘》来温习,书是读中学时买的傅东华译本,好几年后才啼笑皆非地醒悟...

  • [英美文学] 横光利一的“上海情结” 2017-10-29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流派,于上世纪30年代横空出世,又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那就是以刘呐欧、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虽然存在时间短暂,却也曾领一时之风骚,以笔法...

  • [英美文学] 巴别尔《骑兵军》 2017-10-29

    读巴别尔的《骑兵军》,此书后附了三篇介绍文章,编者王天兵的《巴别尔的秘密》,译者戴骢的《星星重又升起》,还有苏俄文史专家蓝英年的《巴别尔之死》。除了读巴别尔的小说...

  • [英美文学] “文化幻象”与“文化实体”之间 ——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 2017-10-29

    金斯伯格是美国“垮掉派”的代表诗人。从他的生平与创作来看,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中国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不仅熟悉中国古典诗歌和当代中国文学,还熟悉西藏诗...

  • [英美文学]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圣杯”——《小世界》中的男权社会与女性形象 2017-10-29

    作为学者的戴维·洛奇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他的编著如《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等在业内影响深远,其中《小说的艺术》由于...

  • [明四大奇书研究] 文采风流话三国——陈酿三国之十三 2017-10-29

    前几次聊到了很多有关三国时期的各色各样的话题,象人物呀,军事呀,外交呀,民族呀,科技呀,等等。说起来,这些都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三国时期的...

  • [英美文学] 帕斯卡尔之匙 2017-10-29

    无神论者参加一场隆重的宗教仪式,好比拿了请柬赴宴却举目不见熟人,陌生与孤独,源于没在那个倾注了一代代人大量情感和想象力的信仰环境里生活过。信仰之树的生长需要内外兼...

  • [英美文学] 乔伊斯论“艺术家” 2017-10-29

    Critics have already found that Joyce has "Oedipus complex" and "Shakespearean complex". The present article argues that he also has firm "artist complex". In his whole life, he has been preoccupied with bitter reflections on the artist' s...

  • [英美文学] 索尔仁尼琴与罗斯特罗波维奇 2017-10-29

    苏联大型文学杂志《新世界》于1962年第11期推出一部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者是当时的无名之辈——索尔仁尼琴。 小说反映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生活,把...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