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之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 我在阅读长篇小说《大变局》时,再一次问自己:在图像、声音传播的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文字阅读量已经大大降低,几十万字的长篇...
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新世纪呼唤新孔子”。他认为中国一旦有了新孔子,不但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为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心态的人们找到一条共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打破了中国原有的文学地理格局,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中国新的文学中心经过几次流转才相对固定下来,新的文学布局也由最初的混沌状态变得逐渐清晰...
经过五轮投票,备受读者关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日前揭晓,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胜出,...
20世纪90年代,海派文学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但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而对于崛起或影响到他们之后的东方蝃蝀(以下简称东方)、施济美、令狐彗、刘...
1 《小说的建筑》梁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九十年代,梁海在读硕士学位的时候,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她喜欢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几近迷恋的程度。偶尔还模仿章...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曾经为寻求民族的身份地位做出过种种努力。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找到了生存的家园?从现实的情况看,他们似乎还在惶惑,还在讨论...
阅尽一个世纪的沧桑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否已经进入了“史”的状态? “史”就是超越、识见和视野,就是拉开一定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之后的审美静观,而由于现代文学与当...
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的囚室中写下了名为《清贫》的短文,结尾处他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我们曾经拥有而且至...
一 1998年,是许广平诞辰一百周年,有关单位举行了纪念活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编了一本《许广平纪念集》,于2000年3月出版 [1] 。纪念集收录了十多篇今人纪念许广平的文章,其中好...
方方的祖籍不在武汉,但她对武汉却有很深的感情;她内心的感情虽然看不出来,但通过她的文学创作,却可见一斑。早年写武汉的哥们姐们,在人们觉得他们被“文革”搞垮掉了,是...
在谈论2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时,人们往往关注其创作方法的新异,如运用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其实,“新感觉派小说”作为都市文学之一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在人类历史上,诗与歌从来都有着天然关联并且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被配上或优美动人或凄凉哀怨或激昂壮烈的曲调,被人们世代传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
我很难说清这次阅读的感受,好像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完全陌生又令人惊喜,但又极为复杂,难以理清。我说的是读了女作家冯秋子的散文集《圣山下》(鹭江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以...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绝不反对启蒙,相反,我认为,对中国大众进行现代性的启蒙,是中国社会从传统文明步入现代文明的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措施。但是,我在积极认同启蒙必要性的...
在学术界,鲁迅创作中的虚无主义倾向已得到了广泛的确认和探讨。但是,我认为,要认识这一思想倾向的性质和内涵,我们必须从其思想渊源上来把握:即西方的精神及中国文化的传...
关恒武,满族,自称努尔哈赤后裔,1961年4月13日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郊一户农家的土炕上。这个顶着一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村孩子,挖空心思地在文学园地耕作,且收获颇丰。近...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
近年来,文学评论界围绕着“走近鲁迅”的话题对鲁迅创作、思想和人格发表了许多新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有些看法十分大胆却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观点则是有意识...
在中国,只要识字,就知道鲁迅。即使不识字,也略知一二。凡学画者,只要能描上几笔,都学着画鲁迅。鲁迅影响之大,已成为民族魂的象征。 “从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大师的养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