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不要控制我》:给教师失控的情绪做个CT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金佩庆 参加讨论

    给教师失控的情绪做个CT
    “体罚”常常如阴影一般在教育界挥之不去,而动辄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老师扣上“师德败坏”的帽子加以谴责固然解恨,但问题似乎并非那么简单。一律给这些老师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也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不少辱骂、体罚学生的老师,平时在学校里恰恰都是“好”老师。利用暑期阅读美国帕萃丝·埃文斯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著作《不要控制我》一书,让我对教师体罚学生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些平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瞬间变得面目可憎,成了摧残学童的元凶呢?我们看到,无论是媒体披露的极端案件还是平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侵害学生行为,其当事老师大多在事后都非常自责和后悔:自己的初衷是为学生好,但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子情绪就失控。甚至有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辱骂和体罚学生,紧接着就是后悔、内疚。
    《不要控制我》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为教师如何开展心理自助、加强情绪管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虽然该书并没有对教师侵害学生行为专门进行剖析,但运用其原理完全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运用埃文斯的观点,辱骂、体罚等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很可能是这些老师与相关学生开始接触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因为这些老师是通过“逆向”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的,尽管有的师生关系貌似还很亲密。
    “逆向”的师生关系源于老师先入为主的假设和判断(幻觉),而无视学生个性特点等客观存在,这是导致控制行为的开端。由“逆向接触”开始,进而发展成为“逆向联系”,如果不加以纠正,“逆向联系”就会渐渐转向“压制性”的控制关系。有的老师正是扮演着这样的控制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负面评价、下定义,打击自信心而不考虑对方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是这类老师基本的行为特征。他们貌似很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他们忽视甚至完全忽略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内心需求、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成长背景等真实情况,按照自己所期望的、虚构的人物特征,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本人。
    “小学生懂什么自尊心”、“一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些对学生的认知幻觉和评价方式在一些老师(包括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用评论代替观察,然后给学生贴上负面的标签,不懂得通过有效的沟通去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与之建立“正向”的联系。
    埃文斯告诉我们,与成人不同,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都是很神圣的,他们很容易接受父母、老师的判断而放弃自我。不过,即使学生屈于压力或为了得到老师的宠爱而放弃自我,去迎合老师,避免了遭受辱骂和体罚的结局,但其后果仍然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和自我人格的主动分裂——这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伤害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
    情绪失控不是我们辱骂和体罚学生的理由,愿望和初衷再好也不是我们伤害学生的借口。《不要控制我》这本书把我们带入到人际关系中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告诉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控制者,也不要成为被控制者,远离暴力,让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毫无疑问,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帮助教师管理好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不要控制我》(美)帕萃丝·埃文斯著,京华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