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15)


    (30a-b)说明“出使”义动词“使”只能带一个论元,构成S+V(+PP…)结构。“出使”义自动词与本文不直接相关,故不再讨论。(31a-b)说明“任用”义动词“使”可以带两个论元,其基本句法结构为SVO结构[ 使 ],其中的外论元通常可以缺省,整个结构也可以后加其他成分做进一步说明。(32a-c)是较为典型的致使结构[ 使 +VP],其中的NP通常根据语境缺省,如(32b-c);而VP只有在极少情况下为避免与上文重复才可以省略,如(32d)中“王将使我(
    )”。发展至现代汉语,“使”常用于(32a)所代表的典型致使结构,如(33a-b),同时也仍然用于一般的[ 使 ]结构,如(33c)。
    (33)a.他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b.这件事使他很生气。
    c.我的笔坏了,我使你的可以吗?
    根据《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语料及上古汉语事实,“派遣、任用”义动词“使”构成的典型结构为[( )使( )+VP]或[( )使 ],但前一致使结构并没发展出被动用法。冯春田(2000:645)提及了少见的“使”字“被动”句,如“使鸦鸟残吃”([明]杨铭《正统临戎录》),而同时强调其余均未发现“使、令、遣、放、要”等使役词表被动的例子。该例证实际上并不表被动义,而是自反致使义,只不过在解读时可以不严格地理解为“被动”。这进一步强调了“使”没有被动用法。
    另一方面,表被动的“被”源自上古汉语“覆盖”义动词“被”,后者形成[ ]结构,意为“ 覆盖 ”(王力2009[1980]:497;Zhang 1994;张洪明2005[1994]:193),例如:
    (34)a.皋兰被径兮(《楚辞·宋玉·招魂》)
    b.光被四表(《尚书·虞书·尧典》)
    在“被”逐渐不再做动词而只用作被动标志之前,纯动词的“被”在发展过程中只有词义的扩展,多数学者认为动词“被”由“覆盖”义发展出“蒙受、遭受”义(王力2009[1980];唐钰明1987),但是它带两个论元的句法结构[ ]却没有任何发展和改变,例如:
    (35)a.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中》)
    b.秦王复击轲,(
    )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这意味着动词“被”并不形成[ +VP]结构,即传统所谓的兼语句;也说明“被”字被动结构不可能从致使结构发展而来。当然,被动结构还有其他来源,比如姚振武(1999)说先秦汉语并没有真正的被动句,而是存在大量受事主语句。按此分析,今人所认定的被动义句子就不算是真正的被动结构。不过,考虑到上古汉语的语序问题,如Xu(2006)就认为上古汉语中存在OV语序,那么姚振武所说的“受事主语句”则应重新考量。如此一来,“致使—演化”分析若没有排除“被”字被动句源自致使的可能,则会导致内部逻辑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