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12)


    (27)a.我让你吓坏了。(自反义致使reflexive causative(11))
    b.房子让水冲走了。(被动)
    (28)a.他叫我们回家。(指令义致使)
    b.他叫小孩哭了。(操纵义致使)
    c.你也叫他出去磨练磨练。(允让义致使)(朱德熙1982:179)
    (29)a.他叫朋友们批评了。(被动;非自反义被动)
    b.墨水瓶叫弟弟打翻了。(被动)(吕叔湘1999:304)
    Y&I(2003)认为:(26a-c)分别是“让”的允让义、操纵义、指令义致使用法,(27a)是自反义致使用法(提起但未明说此例也可解读为自反义被动),而(27b)是一般被动用法。相应地,(28a-c)和(29a-b)显示了“教/叫”的类似用法。根据汉语的事实,在有些由“让”、“教/叫”构成的被动义句式中,显性施事也是可有可无,只是高度受限。在此须注意,(26b)和(27a)其实均可以有致使、被动两种解读。类似的句子是解读为致使义还是被动义,除却语境因素,则是取决于“让”前后名词的生命度以及实义动词的语义,比如“小羊让大灰狼吓坏了”,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只能有被动义解读。即使用例不存在致使与被动之间的两可情况,Y&I对其中致使或被动用法的语义分类也仍有待商榷。例如,在不明语境的情况下,(28a,c)均可以理解为指令义或允让义致使;再如“他叫我们回家了”可根据不同的语境表现出指令义、操纵义、允让义三种语义的致使用法。注意,按照Y&I的论述,“叫”本身不容易有自反义被动用法(12),原因是“叫”的主语一般须是施事性强的名词,所以即便是(29a)这样的句子也不宜比照“给”或“让”字句分析为“自反义被动”。但是,我们认为Y&I指出的“原因”首先本身就不成立,施事性强弱取决于名词本身的生命度及其所处句法环境,“叫”的主语可以是施事性弱甚至无施事性的名词;再者,它不能解释“给、让、叫”三个动词可以在同一个句子(如25a、27a、29a)相互替换的情况,由此我们会发现Y&I的分析存在更多的问题。
    以上(24-29)组例句皆转引自Y&I(2003)。根据这些汉语例句以及方言证据,Y&I(2003:439)按照语义对“给、让、叫”分别梳理出演化路径:
    给:lexical>permissive>causative reflexive>passive reflexive>passive
    让:lexical>permissive>causative reflexive>passive reflexive>passive
    叫:lexical>permissive>causative-reflexive>(not available)>passive
    总之,按照Y&I的观点,现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致使又可以表被动的“给予”义、“允让”义的动词经历了“致使—被动”演变,演化路径大致为:实义动词>允让义动词>致使自反动词>(被动自反动词>)被动式。
    演变分析方案,不论是以语义为主还是以句法为重,不论是汉语内部的历史考察还是跨语言的考察,所关注的重点均为先后顺序,即先有致使,然后被动从致使演化而来的路径;并且都是仅仅针对“给、让、教”这类动词本身来论证,其结论和条件也都只适用于这几个动词,因此也就无法说清楚从致使到被动的演化条件。即便我们假定这些分析已经说清了“给、让、教”是如何进行“致使—被动”演变的,也仍然解释不了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其他类似的动词并不这样演变而发展出同样的用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