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胜 赵爱武: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12 《汉语学报》 汪国胜 赵爱武 参加讨论
2.2 兼收并蓄的“汉味”饮食词语 来往频繁的商贸活动和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使汉口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其中饮食文化最能体现武汉人兼收并蓄、包容天下的气度。武汉人的饮食并不像川菜、粤菜、浙菜等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酸甜均可,麻辣兼收,可以清淡,也可以厚重,灵活变通,根据口味需要而变化。看似没有特点,实则会东西之宗旨,合南北之神韵,故武汉人有口福,不出武汉,即可以吃遍天下之美食。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对早期汉口人的饮食有大量生动的描述。比如:“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脆藕圆甜。”“芝麻馓子叫凄凉,巷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街头炒栗一灯明,柑拙烟消火焰生。八个大钱称四两,未尝滋味早闻声。”“米酒归元消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归元酒色红,针粑酒色黑,味皆噪烈,土人以米酒参之。菜薹出江夏。”“名笺雅扇‘蓝田室’,烧腊羊羔‘玉露斋’。它如大通巷馓子、狗肉巷豆丝、祖师殿汤圆。”(24)从这些记载来看,当时的老汉口在饮食上种类繁多,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也有汉口及周边地区的特色小吃。武汉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饮食词汇“过早”和“消夜”也出现在《汉口竹枝词》中:“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氽圆子滚鸡汤。”“菜蔬鱼肉总肩挑,食物殷繁快楚饕。过早过中兼两饭,留心还把夜来消。”(25) 从上面的诗句来看,至少到道光年间,汉口人就已经在“过早”了,只不过此时的“过早”特指过节期间的一种民俗习惯。“过早”比较讲究,以面条、豆丝、鸡汤之类为主。今天的“过早”意义范围明显扩大了,泛指吃早餐。湖北的不少地方都有“过早”的习惯,如鄂东一带将吃早饭称为“过早”,吃晚饭称之为“过夜”。武汉人只用“过早”,不用“过夜”,而将晚饭后的加餐称之为“消夜”。 武汉的早点,以其品种繁多,价廉物美为特色,有“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汉口竹枝词》中所记载的老汉口四大美食“摊豆丝、干线粉、鱼氽圆子、滚鸡汤”还在,今天的武汉小吃愈加丰富。作家池莉曾经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借王老太之口盘点过武汉的早点: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等等。事实上,武汉的早点远不止这些,春卷、面窝、傲子、发糕、锅贴、凉面、油墩、汤包、酥饺、糍粑、苕面窝、糯米基、土豆粉、欢喜坨、米耙粑、鱼汁糊粉等小吃,均为武汉人所钟爱,其中不少是武汉人在吸收各地美食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汉味”小吃。比如四季美“汤包”,就是在苏式汤包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皮薄、汤多、馅嫩、味鲜,风味独特。又如老通城“豆皮”,也是在原黄陂乡土风味的基础上添加鲜肉、鲜蛋、鲜虾仁等馅料创制而成的,包皮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人称“豆皮大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太原小店方言疑问代词分析
- 下一篇:从明代《蜀语》词汇看四川方言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