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胜 赵爱武: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1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47 《汉语学报》 汪国胜 赵爱武 参加讨论
也可指到水里捉虾子(抓虾)。和捉鱼相比,撮一堆虾可能比不上捉一条鱼来得实惠。所以又用捉鱼来比喻赚大钱,撮虾比喻赚小钱。其意义后来得以延伸,指捞外快。捞外快的形式一般也是以打零工或摆地摊为主,与“撮短水”相似。武汉人用“撮(戳)虾子”来指捞外快,体现了“靠水吃水”的城市特征。同时,武汉又是一个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撮短水”“撮虾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武汉人“生财有道”的生存方式。武汉人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钱财也是可以“滴水成河,积少成多”的。例如: (36)晚上是“撮虾子”的标准时间,文一点的做家教,武一点的在巷子里烤羊肉串,连六七十岁的爹爹婆婆都有“撮虾子”的门道,那就是翻小区的垃圾桶,收集废品。(《西安晚报》2014年11月14日) “撮短水”“撮虾子”毕竟赚的是小钱,而且来得慢,所以武汉人也常常梦想着来快钱、大钱,“起篓子”这个词非常鲜明地晾出了武汉人的心态。“起篓子”的“起”本指立起的意思。“篓子”指用竹篾、荆条、苇篾等编成的盛器,一般为圆桶形。武汉话里,“起篓子”往往是指赚大钱的意思,“起”和“篓子”之间可加辅助成分。例如: (37)青年甲:伙计,你晓得那个怂货王军,这两天起了篓子,他在江汉路大连万达广场门口,一晚上烤羊肉串,就摸了两千多。 青年乙:哟嘿,还真看不出来咧,王军撵兔子,一晚上可以搞两千多,看不上眼的烤羊肉串,还是个蛮起篓子的事咧。(34) 例(37)中两位青年都用到了“起篓子”,前一句是一个动宾短语,动词后面加了助词“了”,“起”的语义指向“篓子”,意思是赚了钱;后一句在“起篓子”前面加了程度副词“蛮”,“起篓子”就相当于一个词,和副词结合,其语义共同指向后面的“事”,意思是蛮赚钱的事。可见,“起篓子”的用法是挺灵活的,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而变化。曾庆伟(2012)认为:“起篓子”是比喻某人在运气的眷顾下,没花多大气力,在较短时间内,能有与小投入不成比例的大收获。其来源可能与渔民打鱼有关。过去汉水河边渔民常用罾网打鱼,行话叫扳罾。罾网四角用绳系住,形状有点像打豆腐吊浆用的布袋子。打鱼人用三根树枝或竹篙支起一个三脚架,把罾网吊在三脚架上,打鱼时,把罾网隐匿在河水里,每隔一段时间,便把罾网提起。这时,起水的罾网里总会捞起几条自投罗网的鱼来,再不济也还有几尾虾。打鱼人在支架旁系着一个鱼篓,从罾网里捞起的鱼虾就放在鱼篓里。“起篓子”中所指的篓子,就是渔民装鱼的鱼篓。(35)老汉口是一个倚水城市,长江、汉水在这里交汇,又有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无论是码头的发展壮大,还是商业经济的兴起,水都是武汉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曾庆伟的看法不无道理。“起篓子”早期的意思应该是指渔民罾网捞鱼,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其意义随之扩展,多用于指不用太费时间和力气就赚了大钱。又引申出运气好的意思。“十年困槽子,一朝起篓子”,武汉人长期致力于“挖地脑壳”“撮短水”,放不开手脚,一旦有了“起篓子”的好机会,当然不能放过。这句俗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武汉人的商业心态。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自汉口建镇以来,商业成为武汉人赖以生存的主要从业方式,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和商业文明给武汉方言蒙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码头文化是汉口商业文明的早期形态,它留给武汉方言的是浓厚而强烈的江湖气息;而商业文化的大发展又是形成移民潮的关键,无论是早期的大码头时代,还是在后期的商业化格局当中,来自武汉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移民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移民文化给武汉方言带来了开放与融合的文化意蕴。正是上述三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塑造了武汉这座城市,促成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武汉方言的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太原小店方言疑问代词分析
- 下一篇:从明代《蜀语》词汇看四川方言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