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隐喻吗(15)


    (54)上海人说话声调真怪,知道的是他们在聊天,不知道还以为他们在吵架呢。 
    这句话的构式义为:他们在聊天,却像在吵架。说话人将“上海人聊天”比作是“吵架”。这里的喻体为“吵架”,本体是“聊天”。说话人是从“吵架”和“聊天”两认知域将“聊天”识解为像“吵架”。在吵架认知域里,参与吵架的人声调高亢刺耳。在聊天认知域里,参与聊天的人声调平和温柔。说话人将源域吵架的声调投射到目的域聊天的声调上,得到的认识为“聊天的声调高亢刺耳”,即聊天像吵架。“聊天像吵架”这一隐喻的具体操作主要表现为:将Q投射到P上。 
    3.1 将Q投射到P 
    Lakoff[4:208]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是一种思维和推理活动。语言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投射(mapping)。“隐喻投射是将源域的图式(schema)及其作用(role)投射到目的域的图式及其作用上。”[5]还以(54)为例,为什么知道的是聊天(P)、不知道的就会以为是吵架(Q)呢? 聊天有聊天图式(包括聊天的参加者、内容、声调,等),吵架有吵架图式(包括吵架的参加者、内容、声调,等),源域里说话人怎么会将聊天说成是吵架呢?从字面意义来看似乎有点不合常理。按照Lakoff的隐喻理论,知道的是聊天不知道的以为是吵架,是说话人在思想上(in the mind)将聊天当作吵架。这样的“当作”,就是Lakoff说的隐喻思维,是将吵架的声调特征投射到聊天的声调上的一种认知活动,说话人从心智上赋予聊天以吵架的声调特征,聊天也就可以说成吵架了。 
    “将Q投射到P上”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的隐喻思维特征。这样的隐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舞台上化妆师给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儿童染白发,画胡须和皱纹,儿童就成了花甲老人。这一化妆动作是在隐喻思维指导下的“将老人的特征(Q)添加到了少年儿童(P)身上”的行为。基于同一隐喻思维指导,上述事件如果用语言表达即为: 知道的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儿童(P),不知道的以为是个花甲老人(Q)。 
    结合2.2谈到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构式义的五种情况,“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里隐喻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将Q的外貌特征投射到P上,如(38); 
    将Q的学识水平特征投射到P上,如(41); 
    将Q的动作方式特征投射到P上,如(44); 
    将Q的事件结果特征投射到P上,如(48); 
    将Q的事件性质特征投射到P上,如(5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