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南古镇,看着昔日琳琅店铺的遗踪和园林庭院的旧址,人们免不了产生“凤去楼空江自流”的思古幽情。但今日的古镇依然繁华,既没有“吴宫花草埋幽径”的凄凉,给人的也不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无奈,眼前的小桥流水和游人如织,犹如一幅融通古今的水墨画卷,牵起时空两头的历史世界。 全球化贸易与江南市镇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联通了西方和中国,葡萄牙商人绕过非洲好望角,占领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及东西洋交通的咽喉马六甲,来到中国。1573年占据澳门后,以澳门为中心建构了三条国际贸易航线,把中国生产的丝绸、生丝、棉纱、棉布、茶叶、中药、瓷器等辗转运往欧洲、日本和墨西哥,谋取高额利润。而这些国际贸易所交易的货物,主要产地就是江南市镇。 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早期工业化” 提到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人们可能自然联想到近代的洋务运动,但在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李伯重教授在《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中,从纺织业、食品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等论证,认为江南从1550年左右,工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在日益提高,到了19世纪初地位已经超过农业。反过来,研究明清江南经济的外国学者,如伊懋可(Mark Elvin)以西方经济学视角审视此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认为“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工业化”了。殊途而同归,中外学者的研究都指向一个问题——明清时期江南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内页 明中叶人谢肇淛在《西吴枝乘》中说:“蚕桑之事,湖人尤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清人沈廷瑞在《东畲杂记》中这样描述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方式:“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通过这两位明、清时人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江南农村经济形态的变迁轨迹——从家庭自营的手工业经济,发展到了以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早期工业格局。 经济之上的文化发展 ![]() 同时,经济的发达也为江南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明清时期,不仅茶馆、书肆、说书场馆兴旺一时,江南也大兴园林修建之风。迄今有名的苏州留园、拙政园、沧浪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扬州瘦西湖等等,均是一时名公缙绅或仰慕文化的富贾所建,游园,听戏,作文,攻读科举,是当时读书人竞相效仿的文化风尚。 解读江南古镇的“经济密码” | 评《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