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通往戏曲的“渔人之路”——陈彦《说秦腔》读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杨辉 参加讨论


    
    《说秦腔》凡三辑二十四篇(连同附录),专论秦腔之源流、品质,亦包括剧作家、剧本、演员及秦腔与地域、历史、时代文化之复杂关联,所论虽集中于秦腔,但其蕴含之深层义理,却不限于秦腔。是可以相通于其他戏曲剧种,甚或可以相通于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无论导演、编剧、演员或普通读者,开卷必有所得。
    以阐释学的“隐喻读法”,有论者意会到陶渊明《桃花源记》可解作关于问学路径的独特隐喻。通往桃花源的两条路——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可以对应问学之两种基本方式。其中,“渔人之路”是一条通路。“应注意渔人途中经历的三种心理现象:‘忘路之远近’、‘甚异之’、‘豁然开朗’。前二种分别表现渔人的淳朴质直和凿破天真时的惊异之感。后一种是久久寻找后的顿悟。‘忘路之远近’极要,精神由此凝聚,而能否舍弃一切功利计较,正是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的根本区别。途中人‘忘路之远近’与目的地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忘空间,一忘时间,存在着思想上的相应。”而“渔人之路最终能通往桃花源,这是潜在的基础”。质言之,“渔人之路”之所以是一条通路,“途中人”与“目的地中人”思想之相应不可或缺,而行行复行行的一路精进亦是基础。谈《说秦腔》,先引出“渔人之路”,是想说明,这一部书是通往秦腔的一条通路(“渔人之路”)。其作者与书写对象之内在交通,以及由总论渐及剧本、剧作家和演员之一路精进,秦腔传承千年之奥秘随之次第展开。
    即以起源论,秦腔成于盛唐,有“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宽音大嗓,直起直落”之说。此一腔调之形成,无疑与地域特色密不可分。一如华阴老腔声腔之高昂和直插云端的冲决气概,对应于华山之刚健、雄强。秦腔亦体现出秦人之生命活力与率性,其高昂激越处,尽显生命呐喊之自然状态。“若以乾坤论,秦腔当属乾性,有阳刚之气,饱含冲决之力。”其如大风出关,长空裂帛。而最能体现此一特征的,当属各类性情豪爽耿直的“大花脸”(俗称“挣破头”)。演唱至高潮处能“挣破头”,足见其用力程度。但秦腔也并非一味刚健,“婉约起来也是缠绵悱恻,鸣啭如莺”。如同为流播于华阴的地方戏,老腔之慷慨激昂与时腔(碗碗腔)之轻柔婉转并行不悖,共同体现着一方人内在情感之复杂面向。
    秦腔之婉转,体现在“旦角”身上。以《铡美案》最为突出。秦香莲的形象塑造,在旦角艺术中也极为重要。惟有“韧性中透出婉约,刚毅中强化内敛,豪放中平添阴柔,方能让观者同情、爱恋、愤慨,继而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这一种融合刚健与柔婉的表现方式,内合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要旨,亦属《周易》阴阳(乾坤)合和变化规律之显现。《周易》睽卦《彖》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此谓性别感之差异正好构成交通感应之基础。能融合两种性别之不同特征于一体,其表现力自然远较单向度之特征更为丰富。体现于人物身上,便是“乾旦”对于“旦角”表现力的拓展。秦腔“最火的男旦”为生于清末的魏长生。魏长生曾多次晋京演出,无不引发广泛追捧。魏长生的乾旦,充分体现“异性相互用另一种视角去审视窥测对方内心隐秘,有时会达到同性所不能企及的效果”。个人的努力是成功的要义之一,但一定的天分亦不可或缺。秦腔名丑阎振俗在故去20余年后,仍能叫观众即便看并不清晰的录像,也能因其“语言的生动自然和动作的机敏捷快”,以及“神情的冷峻超拔和韵律的不温不火”而肩背耸动,甚至喷饭。其艺术表现力之丰富,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数十年间个人生命的起废沉浮,“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任何角色一旦经他琢磨,性格便会平添异彩”。其生前所作《艺途回顾》不过万言,但却道出了个人生命与艺术互相砥砺之不寻常处。世态炎凉、人生艰辛,无不跃然纸上。惟有对生命实感经验悉心体会之后,方能领悟超然达观一路。“农民领袖”任哲中身处逆境几近绝望之际,于空旷山野独面苍茫大地藉秦腔大放悲声。正是在这种大孤独中,任哲中“不自觉地完成着‘任派唱腔’的苍凉历练,加深着对人物的全新理解”,并以自身之生命体验丰富人物的表现力,最终从大山沟里出来时,“他的周仁也就具有了谁都无法望其项背的生命活性和独特性”。其演唱“时而似千山起伏,时而如流水呜咽,时而又同大河跳浪,时而酷似野马脱缰,每每呈现出一种云谲波诡的神秘感”。若无倾毕生之力对艺术哲学与个人生命体验互证的深切参悟,焉能收放自如如是?
    而在剧作家中,有和阎振俗几乎相通之人生磨砺,且能将此种磨砺,化作艺术创造之独特资源并有新境界之开拓者,首推李十三。李十三生于清末,因家境贫寒,虽在52岁那年会试位列“拟录六十四名”,终未在仕途大展宏图。其在洋县教谕任上所作“纵口腹之欲,割豆腐四两带筐;发雷霆之怒,瞪门斗一眼隔窗”之联道尽其窘迫之态。有了这样的生命体验,转事“打本子(编剧)”,其作品所重,自然与他人不同。少年时从乡里戏班演出中所得之经验,在他的笔下,开出了新的境界。“李十三既注重文学传情达意的精准,又匍匐大地,开掘戏剧演进的生活化与当下化”,其经验值得后人深思。作为其思想基础之“民本”意识,尤为难得,也是其作品能开出新境界的原因所在。
    秦腔现代戏之创生及流变,与“晚清”以降中华民族所面临之贞元之会、绝续之交之根本性历史境遇密不可分。当是时也,知识人勉力追求开启民智之法,以挽狂澜于将颓。戏曲这种极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受到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中国革命在延安的特殊历程,使得毛泽东与秦腔结缘。熟悉秦腔的他曾经表示:“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陕甘宁民众剧团的成立,也和毛泽东的支持密不可分。民众剧团戏剧训练班的宗旨,是“批判地将它(戏曲)扶植、发展起来,使它能服务于抗战,服务于大众”。民众剧团成立后,先后创作演出《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等剧目,对唤起民众抗争精神,无疑意义颇大。百年易俗社之创生,初衷亦与此同。有感于“社会教育感人最深,普及最广者,莫若戏曲”。李桐轩、孙仁玉二人发起“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以补社会教育之缺陷”的易俗社办社倡议。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宗旨,创制新腔清除积弊。创作出多部极有影响之经典作品。也再度说明陈彦如下说法的重要价值:“戏曲惟有始终站在民众立场上,坚持独立思考,持守美学品格,守望恒常价值、恒常伦理,不跟风,不浮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赢得与时代艺术同步发展的空间。”
    “从整个戏剧史来看,正是对恒常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的固守,才使很多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淬炼,成为经典保留剧目。”所谓的恒常价值,“是经过人类历史检验,并继续适用于今天社会秩序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那些内容。基于此,陈彦颇为看重《三娘教子》通过细述养母之艰辛,唤起养子做人的良知和信念的“教化”价值。“艺术的本质是对人类进行严肃而深入腠理的思考”。也因此,有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缺乏如古希腊式的“悲剧精神”。亦即不会将“悲剧”进行到极处,即便如有弥天弥地之冤屈的窦娥,最终亦会以“大团圆”作结。这里面当然蕴含着以《周易》思维为核心之民族文化的重要倾向。“悲”到极处,即有新气象之发生。何况给生活于艰难状况的“小人物、善良者和好人以希望与出路,恐怕也正是文学艺术所应承担的责任之一”。戏剧大师马健翎在吸收史料、纪君祥本、昆曲《赵氏孤儿记》及秦腔《八义图》的基础上改编之《赵氏孤儿》,以大段内心剖白式的唱腔展示人物心理。该作“不仅情节重峦叠嶂,而且感情一咏三叹,特别是程婴将自己亲生儿子奉献出去之后,可谓受尽内心煎熬,失子之痛无人知晓,而‘卖孤求荣’却是路人皆知,在责怨与羞辱中保守惊天隐秘的大孤独与大痛楚,使人物内心血泪涌流”,让观者无不潸然泪下深受震撼。是为真正经典“悲剧”的力量。足见虽无古希腊式的“悲剧”,中国古典戏曲,仍有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悲剧”表达。
    《说秦腔》凡三辑二十四篇(连同附录),专论秦腔之源流、品质,亦包括剧作家、剧本、演员及秦腔与地域、历史、时代文化之复杂关联,所论虽集中于秦腔,但其蕴含之深层义理,却不限于秦腔。是可以相通于其他戏曲剧种,甚或可以相通于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无论导演、编剧、演员或普通读者,开卷必有所得。张文江在《过半刃言》及《衍变通论》后记中说:“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世代更替,易象易辞亦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然其中或有不变者乎,知此乃可以读《易》也。”这一句话,实在可以拿来说明《说秦腔》的要旨。戏曲(戏剧)之“常”与“变”,古今相通,中西一理。其精深幽微处,看似常理常情,实则寓意深远,需反复涵咏,切己体察,方得参证悟入。及其悟入处,转瞬即如已处于桃花源中之“此中人”,“无需更觅进入桃花源之路,低头饮泉水一滴,已可尝知源头活水的滋味。”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