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周志文写王阳明:研究一个人,还要看他身后的阴影

http://www.newdu.com 2023-07-10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参加讨论


    

不论在有明一代,或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阳明都是值得谈的,一般书写得不好,所以更需要谈。我如要写阳明,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问题是我手中所能掌握的材料,却让我不太能施展得开。我出身学院,总有点考据的训练的。所谓考据即现在说的科学,讲的是证据,学术上要求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杜撰事实。有关阳明的书,不论史部、集部还是现代人的专著都不算少,但可供我使用的材料却十分有限。
    
    王阳明画像
    

我想这是源自我们中国人编文集的一项传统。古代文集很少是自己编的,别人帮你编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总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几个议题上打转。万一发现有点争议文字,便发挥“为贤者讳”的心理,将那些东西删之弃之了事。……
研究一个人,还需要一些“私”领域的资料,譬如他生活上的偏好、饮食起居的习惯,以及人际关系或与人相处的细节等,就算是缺点,也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材料,传记才可以算是活生生的传记,所记的人是高矮胖瘦、会思考、有行动的人,而非只是一个薄薄的“纸片人”了。
这得怪编书人的不察,他们欠缺多元观念。文集也有些是自己编的,却也一样有这毛病。编自己文集的,也许没想到要朝自己脸上贴金,但总希望能帮自己留下“流芳万世”之作,其他自认不登大雅的东西,都投入废纸篓了。像徐文长那样自著《畸谱》,专曝自己的短,讽刺自己说“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或如王船山自题画像,说“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说得这样颓废、真实,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量删除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作品,这是古代编书的习惯。你不能说他们都错了,以往刻书不易,去芜存精是必要的手段,但什么是芜什么是精,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徐渭画像
    

研究一个人,不能光凭他只想示人的一面。尽管那些原想示人的资料不见得不可信,但对一个人跌宕的一生,正面的资料其实没有太大佐证的作用。一个人的光明,往往得靠他身后的阴影来衬托,所以阴影是重要的。……因此那些不是很正面的材料,反而是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凭据。
回过头来说说本书的主角王阳明。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挣脱了几百年以来“理学”的束缚,提出了“良知”这个观念。良知是个人的,用一句现在人的话来说,所谓良知便是我权衡世上所有价值的标准。阳明又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不是要到大学读了个学士、博士才会有的,也不是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才有的。这良知的标准早深植于我们的心中,无须朝外去求,朝外求也求不到,我们只要依着这既有的良知去为善去恶,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自己,也可以成圣成贤。阳明的良知学,让很多人走上善途,而且充满信心,这是阳明对学术、对世人的主要贡献。
阳明对良知的体悟,是在他“居夷处困”的状况下展开的。简单的真理,背后却充满了争议与冲突,包括个人的与环境的,这是必然。但我们看阳明的文集或弟子编的《传习录》,有关争议与冲突背景的记录却很少,有的话,也不见细节,所有的叙述都显得过于表面化了。


    《传习录译注》
    

不只如此,文集与传记中相当详细地记录了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各项行事与对谈,对阳明的外在功业,也记载得巨细靡遗,却很少甚至不记阳明的家人。举例而言,阳明与他父亲王华的关系,是和谐呢还是紧张呢?
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阳明是他的长子,他对阳明的督责应该是很严的。阳明自少就有应考中举的压力,这压力可能来自社会,而来自父亲的更大。钱德洪辑《阳明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曾记阳明十一岁时与塾师意见相左的对话,阳明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阳明不以为然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塾师是王华请的,塾师的意见其实便是王华的意见,阳明不以为然,可见阳明的内心,对状元郎的父亲不是表面上的那么钦服,至少在延师课己这一事上不是这样。
王阳明写给父亲王华的《寓赣州上海日翁书》,余姚博物馆藏
之后阳明十五岁时,因看不惯朝廷平乱无功,一度想上书皇帝,又曾被王华斥之为狂,细节是什么并不很清楚。王华对儿子的斥责可能是对的,因为阳明当时太小了,这些事不该由他来管,然而这些事都显示少年时的阳明,与他父亲或父亲所代表的权威格格不入。
阳明十七岁到南昌迎娶,只知道这位夫人姓诸,第二年阳明归浙时曾携她拜访当时的大儒娄谅,但自此之后,《年谱》与其他的记录都缺少诸夫人的影子了,只在嘉靖四年正月,阳明时年五十四岁,《年谱》仅记“夫人诸氏卒”。诸氏一生未有生育,阳明长子正宪是“族子”过继来的。阳明后来续娶张氏,诸夫人死后一年的十一月,张氏为阳明生了个儿子名叫正亿,正亿出生两年后,阳明去世。
遍查所有资料,阳明本身的家族史,只零星出现这几个记录,其他就没了。阳明也写诗的,诗是最富感情、最为“言志”的文学,但阳明跟传统诗人一样,关心的是旅行、山水与朋友,而朋友也大多是成年的男性,很少有为家人写的诗。
[明]戴进《山水图》(局部),故宫博物馆藏
另外,阳明身体的情况应该不很好,他以中国人的算法也只活了五十七岁而已,就以当时的标准而言,也算死得早了。他一直有“痰疾”,咳起来往往不能停止。他一生的最后一年,在平定了广西思、田之乱后上书给皇帝,曾说:“臣自往年承乏南、赣,为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岁益滋甚。其后退休林野,稍就医药,而疾亦终不能止。自去岁入广,炎毒益甚,力疾从事,竣事而出,遂尔不复能兴。”他说的当然是事实,可见这病在他第一次建军功平南、赣之乱时就有了,上书之后不久,阳明死在归途,他的一生可能以剧咳告终。阳明得的可能是肺癌或有传染性的肺结核,但当时人并不知道这种病。可惜的是,不论阳明自己的文集或弟子编的《年谱》,有关这方面的描写并不多,这使我们对阳明的一生,缺少了健康上的证据。
当然,不论阳明个人还是他的思想,都是可以研究的,只是缺乏了这些细节,研究的效果就会打了折扣了。我在书里,已尽量将阳明的背景材料运用出来了,包括时代的与他自己的。他与当时流行的朱学,有不少相异的地方。他哲学的标的,在把人对外在事物的专注转回对内心的探索。
阳明跟孟子一样,是个处处有“不忍之心”的软心肠的思想家,他不说自己与朱熹不合,而是说朱熹晚年思想已转向,他写了篇《朱子晚年定论》的文章,引起很大的争议。这件事很有趣,连他自己也知道要说朱熹的转向,理由是不太充足的,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愿对朱熹“直斥其非”罢了。


    朱熹画像
    

他心肠软也表现在他对父亲就算心存不满,但辞色仍恭谨不逾,从未有过忤逆的行为。另外,他率兵对待下属、对待敌人都体恤又仁慈,战争不得已有杀戮,数量是不多的,而且兵燹之后,一定想尽办法来平治地方,不断对当地实施柔性的教化,这都是他极仁慈又细心的地方。
但他面对比自己高的政府与官僚,往往过于严正,不假辞色,偶尔会有比较放肆的行为。比如,他因戴铣案而遭“廷杖”,后被贬贵州龙场;平宸濠之乱后曾上书皇帝,要求武宗:“罢息巡幸,建立国本,端拱励精,以承宗社之洪休,以绝奸雄之觊觎。”说得直接又严正,这都是他十分特别的地方。他虽然有功于国家,却没受到朝廷太大的礼遇,原因在此。

贵州龙场阳明洞
    

这些事,我在书中都设法点出了,但受限于记载过于表面,细节往往不好讨论,我认为这样的阳明是不足的。我说过,我受的学术训练,不容我在没有根据的情形下“杜撰”一个“新”的阳明。我虽尽力追求灵动,但还是觉得说的、写的不够精彩,这一方面有我个人的问题,而受限于材料,使我不容易探到他人格的“纵深”,也是事实。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对阳明这个人与阳明学的整体感受。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他从小就不太受绳墨约束,不喜欢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少年喜欢兵法韬略,十五岁登居庸关,便有经略四方之志,之后喜欢道教、佛教,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可由结婚当天还夜宿道观见出。婚后一年见到当时大儒娄谅,才“折节”做起正统儒家的学问来,但他做儒家学问也充满冲突性,波折不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冲突与波折源自他的怀疑,他对任何既存的道理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高潮是他跟同样年轻的朋友一起“格竹子”的故事。
“格竹子”的故事发生在阳明二十一岁时,他照朱熹在《大学·格物补传》上说的“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的说法,他与朋友都用这种“格”法以图做到经书上的“格物”,但物没格成,他们都病倒了,他因而认定朱熹的格物说是有问题的。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 撰

其实朱熹并没要人用这样的方法来格物,是阳明误会了,不过这场误会却造成了阳明的大发现,也就是《大学》讲的“格物”,不是研究科学上的“格物”,“格物”也不能单独地讲,而是要与下面的“致知”连在一起讲。照阳明后来的发现,“格物致知”讲的就该是“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而唯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衔接后面的“诚意”“正心”,“《大学》八目”才是所谓的一贯之学。
“格竹子”对阳明来说是一个困顿与挫折,被贬龙场是他的另一个困顿与挫折,但龙场三年,让他体察出“良知”的意义,而良知又与他“格竹子”失败后发现的《大学》格物致知之旨相结合,最后成为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
因好奇与怀疑,加上不断地思考与探索,阳明发现了许多真相,而阳明发现的真相,对道德的建设与人的完成,是有积极贡献的。儒家文化自孔、孟以来都讲贡献所学、有益社会,但格于现实,真正能实践有成的,却是少数又少数,所以阳明的成就,益觉珍贵。
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这真是一段倔强又有见地的话,可以把阳明怀疑与探索的精神表露无遗。
《阳明学十讲》是从电台的演讲整理出来的,因为是给一般人听的,所以要尽量简单明白。我想最好的方法是有话就直说,一句能说完不说第二句,避免书成为人见人“畏”的学术著作,也不作烦琐的注解,书后也不附引用书目了。当然谈的是阳明,还是要征引一些历史资料的,我在引证资料时也尽量求简明通顺,不让它过于夹缠。阳明哲学的特色就是化烦琐为简约,又强调身体力行,我认为真正的孔子与真正的儒学,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辛丑(2021)年春月,序于台北永昌里旧居

(上文摘自《阳明学十讲·自序》,标题为编辑所拟,有删节。)
    

阅读王阳明的非凡人生经历,体悟阳明学的知行合一之道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基本信息


书名:阳明学十讲
作者:周志文著 
书号:ISBN 978-7-101-15730-7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48.00元 

上架建议

哲学 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 学者、作家周志文研究阳明人生与学术的力作。作者有感于市面上有关阳明及阳明学的著作要么学术气息太浓重,要么偏重阳明的事功,将之近乎神话了,而较少谈其在思想上的启发与贡献,遂秉承“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写作态度,“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将一个好奇、倔强、勇敢、睿智的阳明渐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亦被一一揭示。
    2. 这是一部能够激活思想、引发深思,带领读者全面了解王阳明的大众读物。作者的散文功底极好,自然朴实又极富真情。这一风格在本书中亦能得到明证。整部书语言浅近,平白如话,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在对你娓娓而谈,谈阳明的非凡人生,谈阳明的学术,谈阳明的军功建设,谈阳明的后学分派,等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阳明,毫无压力地读懂阳明及阳明学。
    3. 多面复合型人才——王阳明;能引领大众接地气——阳明学。阳明自小不受绳墨约束,喜欢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日后平南、赣乱事,平宸濠之变,平思、田变乱,一介文臣,竟然三次救国家于危难。中进士,做官,虽不显倒也平淡,但因辩戴铣案而被廷杖,随后被贬贵州龙场,于是就有了格竹子、龙场悟道。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其化烦琐为简约,倡导与人讲学“须做得个愚夫愚妇”,和光同尘地用他们的思考方式、语言习惯讲解,才能真正引领他们;又强调为学求诸内心,无须他借,当下实行,直截便利。这使得阳明学在民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产生的影响远盛于官方学术。
    4. 学者杨渡撰写序言,力荐本书。他说:“这一本《阳明学十讲》,便是他(周志文)研究王阳明毕生功力的结晶。学养深厚自不待言,智慧的观察与分析,亦时时浮现。读者会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王阳明那既倔强又勤思好学、既智慧又幽默、既平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格魅力。”

内容简介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对道教、佛教感兴趣。然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最终构筑起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
    《阳明学十讲》是著名学者周志文先生基于讲稿整理而成的新作。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秉持“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态度,通过对阳明学之前儒学历史的溯源、阳明学出现的背景分析、阳明人生与学术的精到论述、王门后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使读者能够在平易而有力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王阳明“不世出之天姿”,“冠绝当代,卓立千古”的道德、功业与文章。

作者简介

周志文,祖籍浙江天台,1942年生于湖南辰溪。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现代文学研究,博涉广猎,著述颇丰,其中学术著作有《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汲泉室论学集》《论语讲析》等,另有散文随笔集《同学少年》《时光倒影》《家族合照》等。

目       录

阅读经典,面向未来 杨渡
自序
第一讲
一、为何讲阳明学
二、从孔子讲起
三、经的流变
四、儒学史上的问题
第二讲
一、唐、宋的儒学
二、《四书》与朱熹的贡献
三、 朱学的困境与阳明的出现
四、“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第三讲
一、南、赣乱事
二、宸濠之变
三、丁忧下的王阳明
四、思、田的变乱与初到广西
第四讲
一、广西乱平
二、死亡之旅
三、军功与建设
四、死后的争议
第五讲
一、阳明对朱熹格物说的体验
二、“格竹子”的故事
三、致知与致良知
四、知行合一
第六讲
一、心即理
二、“满街人都是圣人”
三、关于《大学》的争议
四、《朱子晚年定论》
第七讲
一、“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
二、“四有”“四无”
三、王学分派
四、浙中王门
第八讲
一、江右王门与“戒慎恐惧”
二、“正学”“归寂”与“静中恍见端倪”
三、泰州学派的“万物一体”
四、“何独于人而异之”
第九讲
一、“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二、阳明的高迈处
三、阳明死后的争议与平反
四、清以后阳明学的发展
第十讲
一、韩、日阳明学的消长
二、日本阳明学的发展与现况
三、重新检视阳明学
四、结论
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