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美国教师唐娜琳·米勒讲述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本报记者张贵勇 参加讨论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终身读者
    ——美国教师唐娜琳·米勒讲述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图为《书语者》封面局部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如何打造书香教室?怎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书人?许多人能说出一二,但方法要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让所有学生乐于参与,内化为行为习惯,毕业多年后依然愿意捧起一本书,或许就不敢轻易接招了。
    但美国教师唐娜琳·米勒就敢于作出承诺。在《书语者》中,她从改变孩子及其家长的阅读观入手,梳理传统阅读方法的误区与弊病,并给出自己的领读策略,使阅读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习惯。
    像米勒那样成为领读者
    学生不读书,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不读书。
    米勒老师是一位真正的读者,连交友也是以书为媒,虽“不是专门研究阅读的学者,也不是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但她属于那种“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本书,从不看购书账单的书痴”。她人生最初的记忆便是学习阅读,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将每年的纽伯瑞获奖作品列入阅读计划,自家客厅里有座被戏称为“米勒山”的书堆——从没变小过,让她永远不愁没书读。
    出于对书籍的痴迷,使米勒在教师群体中显得与众不同,并把这种痴迷传递给学生。她熟知书的种种,也清楚当前学生阅读危机的症结所在。在她看来,包括全班共读一本书、写读书报告、记读书日志、学生轮流朗读和“爆米花阅读”等传统阅读的方法,看似热闹,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其中,效果实则并不大,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其背后是没有尊重儿童阅读规律,没有看到每个学生不同的阅读经历、阅读能力及阅读方法,更没有把阅读的趣味放在第一位,更多的还是自上而下,而非源于个体的阅读推广。
    为了让学生与书籍更近,米勒下了不少笨功夫,如学期前发放问卷,统计学生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兴趣,根据读者类型对不同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她还把自己的藏书一箱箱地拉到教室,又从图书馆借来大量好书,不辞辛苦地把教室里的图书分门别类,按照诗歌、传统文学、奇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写实小说、悬疑小说和传记等,放在不同的书架上,并给每名学生写了一封谈阅读的信。她,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把教室布置成一座美丽的书之花园,给即将到来的学生们以惊喜。
    帮助学生找到内心的读者
    让学生爱上阅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很多老师一样,米勒也遭受了很多挑战,有着很强的挫败感,如家长不领情,同行看笑话,学生不听话——“学生们并没有如我预料那样,对书中的内容及人物产生共鸣,学生们就像机器人,费力完成本单元学习,做完规定作业和活动”。事实上,米勒要改变的不只是学生本人,还包括以应试为导向、起败坏阅读兴趣作用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而引领阅读,首先要把阅读与功利性的评价剥离开,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书籍、对读书目的的认识,重塑他们的阅读观。
    也就是从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开始,米勒慢慢让阅读回归阅读,将阅读变成一种单纯的精神享受。她的阅读课没有硬性要求,一开始只是鼓励学生循着自己的感觉和兴趣而读,学生可以随意选书,肆意阅读,她甚至允许学生在阅读课上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一本书也可以不读完,不用写读书笔记,也不必大家同声朗读一本书。她用自己的经验和行动告诉学生,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读书,读书不是为别人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当学生对阅读渐渐有了兴趣,米勒喜欢和学生一起聊书,无形中让学生对书的题材、类别、人物、作者、出版社等有了深入了解。在赢得学生的信任后,她不时地给学生开一些跟学生所读书籍有关的书单,启发学生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为之写广告词,编新故事,找到自己内心的读者,因为读者是被读者打造出来的。她设立了“疯狂借书日”,鼓励学生自主选书,明白自己有读什么的权利,意识到只有兴趣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内驱力。她还规划了图书馆日,借助图书馆的仪式性与计划性,让学生对书籍产生敬畏之心。
    循着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米勒渐渐让学生阅读做到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相结合。正是在这种引领下,班级阅读蔚然成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年读40本书的任务。很大程度上,米勒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小窍门、小方法,都可以被借鉴,在更广的范围予以推广,因为她窥见了激发学生阅读潜能的门道,找到了学生阅读的内在规律。
    阅读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
    做好示范,巧用方法,就连当初对阅读最排斥、最讨厌读书的孩子,也渐渐对书了有兴趣,喜欢上了米勒的阅读课,成为小书虫。也有学生升学后,经常回到阅读教室看望她,跟她聊聊书,聊聊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怀念的是在一方自由的空间,与米勒共读的时光——“就是这个气味,我喜欢这个教室的这个味道,好像是新书和清洁剂混合起来的味道”。
    什么是好的教师?好的老师就是引领学生将阅读作为终身习惯,和学生一起向榜样学习,与不良风气抗争,发现阅读和教育的秘密,即要想让学生热爱和坚持阅读,老师们就必须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读,并和他们一起,享受阅读的至乐。从这种角度看,米勒老师所做的,与其说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让我们重新看待阅读,不如说是通过阅读来改善教育生态,来培育具有阅读力和创新力的人。
    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培养的。有人说,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小的时候是否有与书为友的阅读习惯,长大的时候是否有明确的兴趣爱好与发展发现。其实,学校教育同样如此,若没有书声琅琅,没有经典对童心的无声浸润,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走出校门再也不愿捧起一本书,这样的学校教育难言理想,可谓失败的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在本质上不只是教学生知识,还是引领学生把阅读和求知作为一种追求,对美好事物总是心向往之,甚至有着如夸父逐日一般的九死未悔。
    “亚历克斯像一对熊熊燃烧的阅读篝火,而图书馆和阅读时光就是引燃他的火种。他摒弃了外界的一切,忘我地阅读着,甚至时常忽略了我的存在。”在米勒的阅读教室里,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走出教室,他们依然有书为友,成为热忱的读者。有时候,学生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让人觉得教育很复杂、很困惑、很艰难,但当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安静好学,博识有爱,其所反馈和表现的又让人觉得,教育实际上很简单、很快乐、很享受,只要学生成为终身读者,因为阅读本身就是最好的人生礼物。(本报记者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7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