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教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温儒敏谈读书》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23-03-24 山东教育报 吴贤友 参加讨论

    
    《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从某种程度上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温儒敏谈读书》一书中的观点和意见,代表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授唐晓敏认为,这本书“既出于自己的经验,又蕴含着中国学人阅读活动的集体智慧,可以说是阅读活动的中国经验结晶”,对语文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兴趣: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目前的阅读生态不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学校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反对学生读课外书,认为这会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看不到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这在高中阶段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的温儒敏,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并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显得意义非凡。不仅如此,温儒敏还不是一般性地泛泛提倡,他建议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阅读评价。这些年,高考命题也聚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改革的稳步推进也倒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刻变革。这样的情境之下,如果再不重视读书,“显然就赶不上趟儿了”。 温儒敏非常推崇山东教师韩兴娥倡导实践的“海量阅读”。他也深情款款地回忆自己的初中读书生活:“记得我上初中时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要求,当然那时考试也不像现在这样要命,所以我们阅读是比较随意的、散漫的,主要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那时我读了大量小说……”可是,现在的学生呢?即使那些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也不一定有读书的习惯。除自己的专业书外,他们很少有读书的兴趣和计划;即使有,阅读的热情和段位都是很低的。 温儒敏不仅鼓励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而且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帮助我们廓清对阅读的认知迷思。他说:“在阅读起步阶段,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为要,只要学生愿意拿起书,不一定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不一定要结合,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指向高考的。”这些意见切中肯綮。现在,很多学校推动读书的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育者把单纯的读书搞得很烦琐、很机械,让学生疲于应付。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从学生自己拿起一本书的那一刻开始的。对一个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在阅读起步阶段尤其需要耐心,需要守望,需要给他们搭建梯子或台阶,领他们踏进阅读之门。   二、关注课外:避免语文学习的“半截子”   我们通常所谓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只围绕课文的教学,对课外阅读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温儒敏看来,没有课外阅读的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是不完整的,其成效也值得怀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新课标提出:“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温儒敏说:“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想实现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也无法实现。要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精心设计和规划,搭建课内课外联系的桥梁。温儒敏特别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并尊重学生构建自己的“语文生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在他看来,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浏览、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等具体而实在的方法,引导他们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子。 眼下的“整本书阅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很多教师把原本要课外完成的任务放在课内,用讲解和分析替代学生自由阅读,精雕细琢,机械繁复。温儒敏担心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一再出现,严格的管控和限制把学生的阅读热情击得粉碎。更有教育工作者急于自售,太想展示自己的“经验”和“实绩”,结果适得其反,这很糟糕。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只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拿起一本原著来,一页一页读下去,就是一种收获。 教育犹如农业,从播种到收获有一个过程。运动式的阅读推动只会来去匆匆,雁过无痕。   三、发展教师:努力做一名“读书种子”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着力建设“书香校园”,推动师生阅读,但我们绝不能因此低估这一工作的难度。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教育工作者,很多人自身没有阅读的能力、兴趣和习惯。有人说:“教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也决定了他是否有能力讲述文字背后的辽阔与博大。”这是至理。 改变推动阅读效果不佳的局面,关键在教师。为此,温儒敏在很多篇章中不厌其烦地勉励教师要努力做“读书的种子”。这让我想起梅贻琦的那句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游”。现实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对阅读情有独钟的教师,他的学生一般都会或深或浅地受到耳濡目染,对阅读都会心怀敬意,弦歌不绝。 在温儒敏看来,教师读书不仅是为了专业提升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自我修炼的方式。阅读能帮助我们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抵御荒芜与浮躁,对抗过量信息的压迫并超越庸常的琐碎。他希望,每名教师都有一块“自己的园地”,有一块能做一做“精神体操”的地方,给自己漫长而辛劳的人生来点趣味。 与一般的读者相比,教师阅读有极强的专业性。不仅要能享受阅读之乐,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刻苦训练,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职业读者。为此,温儒敏勉励教育工作者要确定自己的志业追求,把阅读当作一门学问去做。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制订阅读计划,以问题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学习、探究。他希望,每名教师都能在特定领域学有专攻,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就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减少职业性倦怠。 此外,温儒敏也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多读经典,多读那些“磨性子”的书。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书籍浩繁,选择原本不易,那种“抓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阅读方式也很难有真正的收获。朱光潜曾说:“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面对经典,“死活读不下去”。温儒敏说:“这不奇怪,因为很多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除掉寻求‘导读’之类的帮助之外,耐着性子‘啃读’是唯一的正确做法。” 在温儒敏看来,阅读是世间最优雅的事,需要穷尽我们一生的心力。不必在开始的时候绷得那么紧,慢慢来,不着急。只要出发了,终究会抵达。     原载于《山东教育报》2023年3月7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