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周兴杰 康雯沁: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话语特征与审美旨趣

http://www.newdu.com 2022-11-18 《网络文学研究(第四辑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网络文学 读者批评
    摘要:有必要从宽泛的“网络文学批评”中离析出专门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并对之予以特别的重视。读者批评是有生产力的,它再生产阅读兴趣。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它是一“触”即发式的表达,而且表达方式更加网络化。由此,它在品评态度、话语的形象化和趣味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旨趣。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特征;审美旨趣
    “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概念的提出
    由于网络的交互性,网络文学创作与网络文学批评是相伴而生的。因此,网络文学批评也较早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分量更为厚重的论著看,笔者目力所及,谭德晶教授的《网络文学批评论》应该是这方面最早的成果。
    
    不过,谭教授的著作虽名为“网络文学批评”,实际囊括几乎所有网络批评,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对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其他文艺创作以及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因此更准确地说,是“网络批评”而不仅是“网络文学批评”。尽管如此,谭教授的许多论断对于网络文学批评仍然是有益的。整体看来,他对网络批评的判断是基于他对网络这一媒体特质认识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网络时代,媒体已经进入了“自由时代”。他甚至乐观地认为,互联网时代,媒体已经消灭了“阶级”,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1] 媒体自由实质是话语权力的下沉,它使能够上网的普通人获得言说的权力。因此,包括网络文学批评在内的网络批评进入了“平民”时代,批评成为“赛博广场”上的众声喧哗。这“自由”不仅改变了“谁可以说”的局面,还使“说什么”和“怎么说”也发生了改变。[2]基于这些认识,他也就不难得出网络批评具有后现代性特征的结论。具体到网络文学批评,这种后现代性又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权威的崩溃”。这一点已经能从“冒犯”性体现出来,无须重复。其二是“消费主义、感官享乐主义和趣味主义风的盛行”[3]。它根源于科技推动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又突出地表现在网民们乐于欣赏图像和以“女性主义”为名的肉体欲望表达中。
    必须指出的是,谭教授关注的网络批评或者网络文学批评,是在付费阅读制度建立之前的事物,刚刚在网络世界诞生不久的网络文学与网络批评都显得既喧嚣、骚动,又充满朝气。时至今日,网络批评的平民性、民间性没有改变,其后现代性特征也不容忽视。正如谭教授敏锐指出的,网络批评是对“日常批评活动的一种回归”[4],也就是简单而直接地说出你对事物体验后的感受,这一特质在网络文学读者的批评中也一直没有改变。
    但是本文所言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已经与谭教授所论析的“网络文学批评”有了两点明显的差别。其一,如果说此前的“网络文学批评”是无门槛的,是网络媒体本身所赋权的,那么,当前网络文学读者的话语权则部分地是用金钱重新购买回来的。例如,“本章说”功能只向付费读者开放。同样,网络文学网站构建的虚拟社区也只向付费读者开放,给了钱,你才能获得相应的交流功能。其二,“网络文学批评”的批评对象指向读者感兴趣的一切文学作品或文艺现象,例如金庸、古龙、黄易,乃至张国荣等。但本文所言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文本对象仅仅指向在线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第二点的存在揭示了“网络文学批评”概念本身的歧义性,即在谭教授那里,“网络文学批评”既指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更指发表于网络的文学批评。而“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概念指向的,主要是在线读者对以商业化、类型化的网络小说为主要对象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都具有在线性,而前者仅批评主体具有确定的在线性。而第一点差别的出现则表明,网络时代还远未进入所谓“共产主义”时代,资本的力量仍不容小觑。实际上,整个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建立在资本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付费制度推动的网络文学发展以及免费阅读带动的网络文学产业变局,都说明了资本对网络文学格局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当然,我们并不会以此否定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平民性、民间性。因为尽管网络文学生产整体受到资本的影响,甚至毋庸讳言是为资本服务的,但是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整体上没有这样的功利指向,而是读者各自趣味喜好的直接体现。尽管资本想把网络文学读者变成过度消费的粉丝,但整体上他们仍坚持自身的文化权利,处于不断与资本博弈的过程之中。因此,二者在话语形态上仍基本保持一致,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当然,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不再那么热衷于去“冒犯”权威,而更多是躲避式的自娱自乐。
    《网络文学批评论》出版之后,又出现了一些研究网络文学批评的论著,如吴作奎等著《新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唐迎欣著《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学批评问题继续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对“网络文学批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基本都跟《网络文学批评论》一样,并未注意上述差异。
    上述差异其实已不可忽视,并且读者在网络文学实践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宽泛的“网络文学批评”中离析出专门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并对之予以特别的重视。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应该包含如下要素:首先,批评主体是普通网络文学读者。他们对于网络文学的兴趣是自发性的,是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或的确是基于自身兴趣而去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他们的批评不需要专业的学术训练和较高的文学素养,具有非专业性。其次,批评话语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在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中自发形成的一些术语、概念;二是话语表达方式网络化,经常使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句式等。再次,批评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作品。这是利用网络媒体赋予的话语权直接针对网络文学作品而发的评论。二是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读者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存在直接而密切的互动,甚至能参与或改变网络文学创作。三是其他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提供了网络读者直接交流阅读体验的机会,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可以是对其他读者批评话语的再批评。因此,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是从主体、话语到对象的全在线性批评。它最贴近网络文学、真实反映网络文学读者对作品的态度,因而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的样貌与作用
    得益于网络媒介的交流便利,也得益于网络空间的民主氛围,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读者的评论话语就与之相伴。这些“书评”散落在文学网站、贴吧、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交流工具中,形态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率性而出,二十余年来已经构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批评话语体系。
    对于不喜欢或者不关注网络文学的人来说,网络文学或是荒诞不经地胡编乱造,或是无休无止地“升级打怪换地图”,甚至不乏低俗因素。他们对嗜读网文的读者就更不愿一顾了。但是看看网络文学读者的批评吧,你一定能从恒河星沙般浩渺无尽的话语中发现灿若星辰的精妙点评,从而彻底改变对网络文学的刻板印象。在好评中,你能看到读者对作者的花式赞美,看到如饱餐一顿般的心满意足,看到色授魂与的迷恋与不舍。在差评中,你能看到言辞犀利的抨击,看到切中肯綮的剖析,看到阴阳怪气的吐槽。虽然更多的还是如话家长里短般的闲言碎语,但其中也不乏插科打诨的调侃、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剧讨、仿佛看穿一切的剧透以及自得其乐的“买股”站队……此时你会发现,一旦获得话语权和言说平台,哪怕只喜欢读“小白文”的大众也不是什么“沙发土豆”,其中不乏颇为挑剔的“老饕”和优秀的“段子手”。大浪淘沙,为了能在海量批评话语中露个脸、博出位,网络文学读者们在组织自己的评论言辞时其实是很拼的。难怪有人会说:网络文学读者的评论比小说还精彩,透过那些妙趣横生的评论,你能看到千千万万个有趣的“灵魂”。读网络文学读者评论,就如推开读者心灵之窗,洞察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好厌恶。换言之,读网络文学读者的评论,就是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最好方式。由此,可以对网络文学的接受效应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书评即口碑,也是把握网络文学作品优劣的最佳方式。毫不夸张地说,读者书评的质量总是与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成正比。通过读者批评,你能发现哪里是大呼过瘾的爽点,哪里是热血沸腾的燃点,哪里是心痛欲绝的虐点,哪里是催人泪下的泪点,哪里是“笑出八块腹肌”的笑点……当然,也知道哪章是寡淡无味的“水更”,哪些结局是江郎才尽的“烂尾”,哪部作品又是让人跳脚的“太监”,再加上花样百出的“玩梗”和欢乐不断的“吐槽”,读者批评常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说阅读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加上那些不断“秀”出新高度的批评,则会直接让这快乐翻倍。甚至,有些人抵挡不住读者批评的诱惑,从盗版阅读转至正版阅读,这也算是“弃暗投明”了吧。书评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读者内部也是有分歧的。忽略那些无脑的谩骂,读者们较起真来的讨论也是十分令人钦佩的。他们能发掘出作品中草蛇灰线的伏笔,找出书里书外的“证据”,脑补各种情节,探讨各种设定,相互争鸣,论战不休。更有甚者,将作品论证发展为技术甚至学术研讨。这些讨论,其中虽然不乏让人莞尔一笑的玩笑话、气话,但总有些评论,会让你发出“我怎么没想到!”的惊叹,产生“应作如是观”的明悟。当然,也绝对少不了“究竟谁对谁错?”的思考与推测。然后,你会愈发认真地阅读,会对作品有更多的回味与思考,乃至产生也评点两句或写点什么的冲动。因此,读者批评是有生产力的,它再生产阅读兴趣。
    读者批评的重要性和力量还在于,它们是一张张晴雨表,反映着读者群体这个“老天爷”对一部作品的好与恶,甚至能具体到哪一章、哪一段、哪句话、哪个词。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不仅能借此做到“精准打击”,还能做到及时推送。由于发表在网络,书评不仅在读者间流转,而且能及时把意见传递给作者和编辑。这不像传统纸媒上的评论,总是在作品完成以后才发声,尽管这些评论更专业、更严密、更深刻,但它们能影响的,也只能是作者今后的创作了。进行时的读者书评却直接影响着进行时的网络文学创作。作者能根据书评把握读者的口味喜好,及时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叙事方向,甚至找到灵感。因此,聪明的作者不仅会汲取批评意见,甚至会邀约读者参与创作。这是之前的媒体环境难以想象的文学生产方式。总之,读者批评是网络文学接受效应最直观的、也是最充分的体现,它对网络文学生产已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当然,批评权力下移滋生的“读者中心主义”和“读者话语霸权”也是值得警惕的。无须否认,网络文学是直接服务于读者需求的文学,需要创作与接受的密切互动,但归根结底,网络文学创作仍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作者,在寻找愿意欣赏他/她的观众。我们应该给予这样的有故事的人以足够的尊重,因为这快乐首先是由他/她创造的。我们没有理由让这样的人为我们贡献了聪明才智之后,还要受到精神和身体的伤害。为让读者批评发挥正面力量,抵制读者话语暴力,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网络文学读者的批评话语。
    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的特征
    那么,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大体上,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包括如下三种话语形态:一是以“本章说”为代表的随文而生的短评。二是以百度贴吧的帖子为代表的读者长评。三是利用音视频方式进行的批评。因第三种话语形态要求较高,而且经常与同人创作难以区分,故而在这里不作重点讨论。我们对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特征的分析主要基于第一、第二种话语形态。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浩如烟海,我们所作的分析难免挂一漏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我们的分析能够为认识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关于包括读者批评在内的网络文学批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就从不同角度探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他们认为,从批评活动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批评具有“交互式活动特征”[5],具体表现为“空间转换性特征”“活动资源再生性特征”和“交互式再生产特征”;从批评主体角度看,网络文学批评具有“复合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身份的复合性”“审美取向的去中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6];从批评文本角度看,网络文学批评具有“多样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构成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7]。应该承认,上述对网络文学批评特征的分析都是言之有据的。在我们关注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中,也不难发现这些特征。不过我们同样注意到,在分析网络文学批评时,他们所选用的主要批评文本材料仍然与十多年前的《网络文学批评论》没有太大差别,而对当前最为活跃的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用户的批评话语关注不够。实际上,尽管作为用户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与唐迎欣等所论析的网络文学批评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但是如前所述,由于这些用户的批评活动是全然在线性的,不像网络文学兴起之初那样:批评主体是由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的,因而从言说方式到认识观念都具有某种过渡性。由于网络文学门户网站对虚拟社区功能的开发,像“本章说”这类弹幕式的评说方式的出现,也增强了网络文学叙事与读者书评话语之间的联系。故而,当下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已经与多年前的网络文学批评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且由于批评呈现的最直观形式是批评话语,故而我们拟主要聚焦于话语层面来探析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不仅是随意率性的表达,而且是一“触”即发式的表达。网络空间相对于现实秩序而言的自由度,一开始就赋予了网络文学批评话语随意率性的特点,这些批评话语几乎是想说啥就说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研究者们一再确认这一点,故不在此赘述。而借助于网络文学虚拟社区弹幕功能的开发,网络文学读者的批评话语不仅随意率性,而且真正做到了一“触”即发。首先,在内容上,读者对网络文学叙事中的只言片语只要有了感受、触动,就能将之发表;其次,在操作上,“本章说”这样的弹幕功能使读者评论的发表更加便捷、简单,只要简单编写语句,轻轻一触键盘或手机屏幕就能发表。例如现象级网络小说《诡秘之主》第一章开头就一个字“痛!”,结果这里的“本章说”超过140页,其中读者“一句”留言“第一?”获赞8645次(2022年 5月19日数据),其他留言内容多是“二刷”“三刷”之类,意即“读第二遍”“读第三遍”之类。这些话看似与内容无关,但是实际上饱含了读者对作品的不舍之情,所以才会一读再读。这充分体现了读者们重新点开小说,看到第一个字那一刻的心理感受。这种一“触”即发的表达,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向“日常批评活动回归”的特性,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总是脱口而出地表达对当时所经验到的事物的看法。这样的批评话语虽然难见深度,却真切可感,是读者阅读心理或当下心态的直接表露,自有其价值。
    其二,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的表达方式更加网络化,越来越热衷于玩“梗”,形成自身文化信息密度。网络文学读者是与网络有着亲密接触的人群,他们在创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特别是所谓“Z世代”即网生代成为网络文学读者主流之后,其言行的网络化痕迹更加明显,这同样影响到他们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的表达方式。在这些批评话语中,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句式随处可见。例如,在阅读《修真聊天群》的“完本感言”时,读者“律梦暗冰”写道:“咸鱼了O_o啊!”读者“幻仑”则写道:“贤者模式。”以上都是典型的网络用语,“咸鱼”一词来源于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的台词,很多时候指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这里大概是指可以休息了;“贤者模式”在网络语中则指完成某事后身心空虚的状态。而且“律梦暗冰”的“文字+符号”的评语类型更是典型的网络化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使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有着明显的形式差异(其实不止形式,也存在内涵差异),而且其与早期的网络文学批评也拉开了距离。
    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表达方式网络化的最新表现就是:越来越热衷于玩“梗”。《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分析指出:“在年轻创作者的带动下,‘网文梗’成为网络文学反映文化趋势和引领传播潮流最显性的内容表达。年轻的作者不仅可以灵活化用甚至发扬网络上已有的‘梗文化’,更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源头,使得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场,深刻影响读者的语言习惯和用词表达。相较于视频等其他内容形式来说,创作周期更短,信息密度更大,描述上更不受限制,因此可以更快地反映前沿文化趋势和流行内容元素,引领网络文化的传播潮流。” [8]原本,网络文学是典型的快餐文化、浅阅读对象,但是,网络用语、“网文梗”的大量出现,使网络文学话语和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部分地变成了“行话”“暗语”,非圈内人往往不明所指,同道中人读到这些却会产生某种“暗戳戳”的快感。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圈乃至网络文化圈的信息密度正在加大,正在形成某种文化格栅,以区分出圈内和圈外人。而使用网络用语、“网文梗”,其内在的文化心理则是强化圈内人的文化认同感。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弹幕等功能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对话性更强,与网络文学文本的联系更加紧密。正如我们在对网络文学“更”之体的分析中所提到的,它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新文体的一部分,形成互文共生的联系。这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的影响力。因为现在你读网络文学作品,很难不随手点开“本章说”式的弹幕读一读,甚至跟着发表一些评论,如此形成有趣的“批评的循环”,让读者从中获得更强的参与感。
    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审美旨趣
    网络文学虽然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草根性”而著称,但是细读早期声名鹊起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痞子蔡、安妮宝贝等的小说,不难发现它们更投合的其实是“白领”阶层的趣味。这并不奇怪。从网络文学出身来看,它起源于北美的留学生群体,其后逐渐在中国不断扩散、壮大,因此网络空间虽然“自由”,但是在网络文学最初发展的十余年里,能够接触计算机并有情致上网发表作品的人,多半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他们在现实世界的文学秩序中或许没有位置,但是其社会地位绝对高于草根的普罗大众。的确,彼时的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为钱,而是为了交流的需要和自我满足,因此它内含审美旨趣,只是这旨趣属于小资情调的白领群体,而有别于经典审美标准。
    网络文学付费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网络文学创作更为明确地指向了市场,也就是指向了愿意为之付费的能上网的大众,用充满想象力的类型化叙事去满足在现实中欲求不满的大众的“YY”。此时网络文学的“草根性”才更明确地覆盖到了社会地位低于白领或小资的大众群体。本文所言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其批评主体正是他们。在探析这一批评的话语特征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批评尽管发表于网络,但绝大多数内容非常接近于日常生活中人们讨论事物时的闲言碎语。因此,这样的批评到底要秉持什么样的标准呢?是否有审美旨趣内含其中呢?这就变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却又不敢轻易断言的问题。
    实际上,《网络文学批评论》已经对这一问题有所探讨。谭教授认为,网络批评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批评的狂欢”。因为网络的“比特广场”与现实的“狂欢广场”实为“异质同构”,在此,人们还原为“原始的本真的自我”,所有道德的、政治的、身份地位的束缚被一并抛开,因而可以自由喊叫、自由言说、尽情宣泄。网络批评就是这样的众声喧哗的批评狂欢。其次,它是“主观精神的盛宴”。因为网络批评者只是为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不需要专家批评的“冷静、客观或所谓科学的态度”,所以,他们将“浓厚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在批评中直接融入”,并且会将“与作品接触、认识、喜爱的过程娓娓道来”,是“抒情与批评的融合”。再次,它是“神韵批评的复活”。因为它欣然自得的即兴式的评点注重感悟与印象,甚至具有“诗性智慧和诗意语言”[9]。我们认为,谭教授对网络批评美学特征的概括,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的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的审美取向的一种揭示。从其所列举的网络批评文本形态来看,它也的确体现了当时小资群体的审美趣味。应该承认,当下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述审美取向,但因为批评主体的变化和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也有着自己的审美追求。
    在阐述当下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审美旨趣之前,有必要澄清的是,这浩如烟海的批评话语很难说都秉持了一定的审美旨趣,很多只是为了消磨时光的闲言碎语。因此,探讨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审美旨趣,应与网络文学(或直言网络小说)的审美品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后者的审美品质实际上构成了前者审美旨趣的基础。当然,网络文学的审美品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这里显然无法详细讨论。在此,只能初步表明我们的基本看法,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审美品质在于:通过读者代入式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使读者烦琐的日常生活增添趣味,并在趣味体验之上推动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建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审美旨趣是对这一审美品质的把握与表达。
    首先,作为一“触”即发的表达,网络文学读者的品评态度是坦诚率真的。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因为批评发表于网络这个类似于“狂欢广场”的空间,它可以摆脱诸多束缚,即兴评点,尽情宣泄。在探讨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话语特征时,我们也指明它很多时候是一“触”即发的表达,因而它“短”(简单而直接)、“平”(不追求深度)、“快”(迅捷发布)。正因为如此,有审美旨趣的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是真性情的批评。还需说明的是,尽管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是幻想叙事,尽管网络文学读者对此也有清楚的认识,但由于他们习惯于代入式阅读,故而他们对这些虚构故事的感受却类似于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不仅因为网络空间给予了他们不加掩饰的机会,还因为继承了街头巷尾评说家常的方式,所以他们能直接而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爱憎分明的批评态度上。不能否认,网络文学读者中存在简单盲从的“脑残粉”和为黑而黑的“喷子”,甚至不乏被雇佣的“水军”混迹其中,但仍然可以说,真正的网络文学读者会毫不掩饰地说出他们对具体作品的好恶。对于喜欢的作品章节、段落,他们会积极留言发表感想,形成热烈讨论,甚至跪求更新,当然也会正话反说要“寄刀片”。对于不喜欢的作品章节、段落,他们也会直言“水”或“短小无力”,甚至表示会弃书而去。
    其次,利用网络表达的便利,网络文学读者批评在批评话语的形象化方面又推进了一步。应该承认,从网络文学批评诞生一直到现在,大部分的网络文学批评都类似于“读后感”。限于篇幅,本文不在此举例,大家可以去贴吧等虚拟社区自行浏览书评帖子,不难得出相同结论。人们说网络文学批评是“抒情与批评的融合”,注重感悟与印象,喜欢将接受过程娓娓道来,都是在说明这种批评不是在以理服人,而是在以形象感人,进而求得情感共鸣。本来,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批评的目的就不在于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在于展露自己的阅读感受。就此而言,网络文学批评其实是很自我的。但是,网络空间的特性又客观增强了交流的密度,这又使批评主体在潜意识中渴望“秀”出自己,获得交流中的认可。为此,当下网络文学读者在继承前人长于抒情、诗化言说的基础上,推进了批评的形象化。其突出表现,一是如前所述,突破纯文字的表达,而采用“文字+符号”的表意方式,以此传达更丰富的情绪。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咸鱼了O_o啊”,其中的“O_o”就是一个笑脸图,给这条批评增添了笑而不语的意味。这种方式是直接以图像代替文字,让“语评”变成“图评”。二是根据自己的臆想,抽取网络文学文本中的只言片语,直接演绎同人故事,表达自己的喜好。我们曾在评析《大国重工》的读者反应时举过这方面的例子,[10]类似的例子在网络文学读者批评中还有很多,故不在此重复。
    再次,为适应网络交流环境,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更加趣味化。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趣味化的原因已如前所述,既是为了“秀”自己,也是为了获得交流中的认可。网络文学网站虚拟社区相关功能的开发,进一步放大了批评趣味化的需求。而像《修真聊天群》这样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生活痕迹的作品的书评区,更是这种趣味化批评的聚集地,书评区里几乎每天都有欢声笑语。从全网的情势看,这种批评趣味化的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2019年,起点中文网在年终盘点时特意列出了众多让读者点赞、追捧的“妙评”。的确,如其所言,通过这些“神妙”的评论,你能看到读者那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11]。
    结语
    从批评主体的角度看,在所有的网络文学批评中,网络文学读者批评是最具在线性的批评,它既深受网络空间特性影响,也受大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也是最“带感”的批评。尽管像我们曾经提出的,“网民读者的在线评论……由于是随感而发,难免失之偏颇,甚至因为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会导致评论的情绪化、极端化,进而形成众声喧哗、混乱无序的非理性状态”[12]。但是,因为它与网络文学贴得最近,最能反映读者阅读趣味的发展变化,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3]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0页。
    [4]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5] 唐迎欣等:《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93~103页。
    [6] 唐迎欣等:《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06~116页。
    [7] 唐迎欣等:《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23~126页。
    [8] 作家网:《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2021年3月18日,http:∥www.zuojiawang.com/xinwenkuaibao/45448.html,2021年3月20日查询。
    [9]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83页。
    [10] 周兴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以〈大国重工〉的书友圈交流为例》,《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4期。
    [11] 起点中文网:《年终盘点特辑》,https:∥activity.qidian.com/noah/201912162,2019年12月31日查询。
    [12] 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9》,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年版,第14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