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曾说:“我无法教他们东西,我只是帮助他们学会发现。”这句话道出了科学教育的真谛。每个孩子对大自然都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但是,成人往往过分讲究实际与效率,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受到压抑,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想象力! ■台湾科学教育专家 林玫伶 想象力似乎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持续保有这份想象力的孩子是幸福的。具有想象力的孩子较为乐观,也较喜爱探索世界,更充满了无限的创意。成人往往过分讲究实际与效率,让奇思妙想受到压抑,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想象力! 有一次我与人分享一个平底锅流浪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原本被人忽略的平底锅后来成了鸟窝,许多鸟在它身上栖息、生蛋、长大、飞出去又飞回来。故事说完了,我问成人们:“平底锅除了做鸟窝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成人们搜肠刮肚,好不容易挤出了诸如“猫狗食物盘”、“花盆”等容器类的答案。但同样的问题我问小朋友,答案可妙了:“可以打坏人”、“当乐器”、“磨亮了当镜子”、“加上长针、短针当时钟”、“巨人的乒乓球拍”等,完全超出了平底锅原有的功能。看样子,成人们的想象力需要向小朋友学习。 为什么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想象力的光芒却渐渐暗淡了呢?主要的原因是,成人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成人常常会说:“别做白日梦了!”“别浪费时间了!”“那是不可能的!”“这根本就不像!”“标准答案不是在这里吗?” 殊不知,梦想也好、幻想也罢,都是促成想象的原动力,“不可能”、“不像”更是武断的说法。着色时头发要涂黑的,涂成绿色就是错误;人要走在地上,在空中漫步就是错误;马画得比鸡小就是错误。然而,21世纪的今日,许多的不可能早已变成可能,头发可以染色,每天头顶不一样发色的人并不少见,连眼球的颜色都可以借着隐形眼镜而改变。武侠片里功夫高手吊着钢丝飞檐走壁,动作还很优雅呢!改造基因可以做到让鸡比马大,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退一万步来说,不可能又怎样呢?孩子为他们创造出来的“可能”所设想的理由,远比“不可能”来得珍贵啊! “标准答案”也是扼杀想象力的主要凶手,从小到大,为了批阅方便,为了公平起见,或是为了升学考试,唯一且标准的答案早就成为孩子共同的痛。一字不落地背课文的解释、一成不变的实验步骤,让孩子的想象力从充沛到枯竭,实在可悲。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以下提供一些做法供父母参考。 痛快地去玩。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许多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大家假装来假装去,演小孩、妈妈、校长、公主,想象自己就是扮演的角色,模仿或创造该角色应有的行为举止和言谈表现。扫地用的扫帚摇身一变,变成侠客手中的宝剑或猫王手中的吉他。地上画几个几何图形,再加上个小布包,大家又蹦又跳,可以玩上好几个钟头,想象力就在游戏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了。 多接触大自然。称大自然为“想象力的教室”并不为过,孩子的心灵在大自然中极容易被触动。孩子通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发现许多成人没有注意到的事、看见许多成人没有观察到的景色,这就是孩子从大自然中启发的想象力。 多接触艺术。绘画、折纸、音乐、戏剧等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智慧及灵巧度都有极大的帮助,父母应及早提供这样的环境。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应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并鼓励孩子表达他创作艺术的想法,但要避免过度地赞美或批判,因为这样反倒会让孩子不断重复成人赞美的方向或逃避成人批评的表现,反而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鼓励孩子阅读。阅读除了能增长知识、启迪智能以外,更是一种“神游”方式。透过书本,孩子可以上天下海、游览世界各地、与书中人物跨时空交流。不论是缤纷多彩的视觉图像,还是温馨动人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再加上父母的陪伴,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更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