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马占祥:在大河上游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22-07-04 光明日报客户端 马占祥 参加讨论

    关键词:黄河流域 马占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论坛
    马占祥(宁夏文联文艺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在大河上游写作
    我生活过的县城叫同心,是吴忠市的五个市县区之一,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属于鄂尔多斯苔地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在那里我写诗三十多年。我熟稔那片土地的山河风物,人情掌故。我写作的初始和发轫与那片土地上的山川沟壑细流村庄密不可分,即使,后来写作有所变化也始终有着深深的痕迹。
    小县城的时间,就像穿城而过的那条逼仄河流一般,是缓慢的,我也如她一般写得缓慢,读得缓慢。
    那是被小说家李进祥写得干净清澈的河流,叫清水河。它真实的一面是纤细,浑浊,曲折的。直到秋末才会激烈起来,将沿途的黄土切成陡峭突兀的崖壁。这几年,已经被治理得才有河流该有的样子。它是宁夏境内注入黄河的最大支流。
    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不毛之地、苦焦之地,止于1998年,因为历时10年建设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水利骨干工程顺利完成。宁夏用清水河毛细血管一般的流水补给了黄河,而黄河,却用她的血脉反馈了中卫、吴忠、固原3市9县区,34万缺水的宁南山区贫困儿女。
    在宁夏,黄河苍苍莽莽,流光烁金的水,自南长滩漫流入宁夏,经吴忠、银川等10县区,浩浩荡荡的河流,自麻黄沟蜿蜒出宁夏,汤汤前行397公里,描绘出“塞上江南”的壮丽图景。在吴忠的69公里,造就了吴忠“塞上明珠”的美誉。黄河历九省,惟富宁夏川。吴忠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兴。
    资料显示,如今,分布于宁夏北部沿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扬黄灌区,现有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灌区总干渠和干渠25条、总长2290公里,支渠5300多条、总长12000公里,泵站126座,引流黄河灌区范围达到8600平方公里。宁夏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60%的耕地用的是黄河水,78%的人口喝的是黄河水。黄河其功也大,其情也深。
    如今,宁夏中部干旱带移民城、移民镇、移民村如雨后春笋——红寺堡、兴泾镇、欣荣村、孙家滩、杨显村、闽宁镇等等。滨河路边,黄河岸上,枸杞园、果园、葡萄园、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民宿民居星罗棋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处处呈现生态之美、生机之魅。
    查验历史,历来是由黄河构成中华民族的图腾。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近两百万年岁月的流水里,奔流着炎黄族人的血脉;迸射着一种永不屈服的华夏民族精神。
    她是华夏文明的图腾河。
    自先秦开始,被称作河的只有黄河,而其他河流都被称为水。这是中国情结。《汉书·沟洫志》中写道“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她的寓意是激荡人心的:鲤鱼跃龙门、海晏河清、河山带砺、百川灌河、中流砥柱……自宁夏始,黄河“几”字显现出龙的图腾,翩然起舞在华夏上空。黄河宁,天下平。
    她是中华文化的孕育河。
    所谓“中国”“中原”“中州”等名称,在地理意义上只代指黄河流域。
    两千五百年前,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犹如黄河一般,起自涓涓细流,沿途融汇壮大,滋养了广阔土地和人民,最终成就永恒和不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她是汉语诗歌的传承河。
    黄河的雄阔自不待言,黄河的温柔难以尽述。
    诗歌总集《诗经》中起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汉代,王褒在《渡河北》中写道: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南北朝,范云在《渡黄河》中写道: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唐代跟我们最近的一首写黄河的是王维的《使至塞上》应该是中卫至内蒙古一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了近一百首关于黄河的诗,大气磅礴地在《公无渡河》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宋代苏轼在《黄河》一诗中写道: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元代许有壬在《水龙吟.过黄河》中写道: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明代宋琬在《渡黄河》中写道: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清代胡秉正在《咏贺兰山》中写道: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
    ……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的黄河诗词,是汉语诗歌中璀璨明亮的诗眼和意象。
    时至今日,黄河奔流依旧。有毛主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不朽感慨,也有“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新时代壮丽景象。
    当下的诗歌写作基因,正是源于汉语的伟大和意象的更新。尤其是对于黄河。黄河博大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雄浑开阔的时代寓言,至今向世人敞开着。她是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她是黄钟大吕,风华绝代;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她与时俱进,老树新枝,是诗人吟诵不止的诗行和缘由。在大河上游写作,不敢自称为诗人,我只是见证者、记录者、传递者。大河给了我书写的力量,锻炼了我的韧劲,我必须沿着崎岖的纸页奋力前行,就像河流再细,也会流入大海。
    在多年的诗歌写作中,我深受影响,在获得骏马奖的诗集《西北辞》中一首《黄河令》中,我虔诚地写道:这条河就是我的门第、名衔和出处/我必有九曲的奇数册页注明我的定数。在诗集《去山阿者歌》中一首《重建一条河流》中,我写道:拿来——清澈的、浑浊的、纤细的/宽阔的,或者波澜不惊的/水:必须是干净的。诗歌是有难度的写作,生活也是有难度的,但是都有着美好的意味,让人身处其中乐此不疲,觉得还是要坚持写下去,只为心中那波澜壮阔的山河,也为心中那烟火不熄的人间。
    在吴忠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诗歌有着深厚渊源。1946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的一首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茅盾称它“是一个卓绝的创造,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也不过分”。它深远的意义自不必去说,这首诗的创作之地就在吴忠市盐池县,作者李季时任盐池县政务秘书。
    红色文化、边塞文化、移民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长城文化、葡萄酒文化、早茶文化、诗歌文化是构成吴忠文化的主要元素,但这些都是由一个大文化背景黄河文化衍生而出的。在黄河文化宏大的背景下,吴忠成为黄河文化孕育的菁华之地。
    吴忠有“河”、吴忠有“诗”、吴忠有“忠”。
    (本文为马占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论坛上的发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摘编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