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

http://www.newdu.com 2022-03-0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
    
    

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要作为一门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常学常新,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李达、艾思奇,是革命时期的思想先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著有巨作《中国通史简编》的范文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者。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研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是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李达:理论界的鲁迅


    


    

五四运动后,李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并坚持撰写文章,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毛泽东曾当面称赞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
    1920年,怀着“回国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理想,李达从东京回国。在上海,他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不仅翻译出版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且撰写发表了多篇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文章。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任何先进的思想,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所实行,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在革命斗争中充分发挥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虽只出版6期,但它宣传先进理论、思想影响力大,为广大先进分子所喜爱。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信中称赞《共产党》月刊:颇不愧“旗帜鲜明”。


    


    

山沟里出马克思主义,零陵出马克思主义。前一句可谓毛泽东的“夫子自道”,后一句则指李达,而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1921年7月,他们作为“13个代表”的成员,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李达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李达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二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921年9月,李达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新时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达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广西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地任教,1937年出版的《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1946年,李达在家乡创办辅仁小学,并亲任校长;1947年至1949年,在湖南大学任教。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载:“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世间万物保住根本就能生长,而一切事情合乎道义就能成功。这揭示出万事万物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也让人去思考:李达何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名家大师?他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均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探索和综合创新。他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社会进化史》《货币学概论》《法理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著作,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的名典。
    李达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20卷900万字的巨著《李达全集》,201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留给人们的丰富精神遗产。


    
    


    

艾思奇:人民的哲学家


    
    

被称作“人民的哲学家”的艾思奇,注重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带头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培养出一大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毛泽东称赞他: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艾思奇两次留学日本,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弃学回国。1932年到上海参加革命工作,从事理性主义哲学的宣传活动。
    让理性主义哲学本土化、大众化,成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24岁那年,艾思奇出版《哲学讲话》,后改名《大众哲学》,影响大批青年投身革命、奔向延安。正如我国社会教育家李公朴所说:“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大众哲学》出了32版之多,为哲学大众化树立起一个典范。


    


    

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在欢迎会上说,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把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有文有武,文武结合,革命的事业就能胜利。同年初,毛泽东组织哲学研究会,由艾思奇负责辅导,主要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艾思奇起草学习提纲,并由他和另外几位同志分头讲解,然后讨论。毛泽东根据哲学研究会的学习心得,起草了《辩证唯物主义大纲》,供广大干部学习。1938年成立新哲学会,由艾思奇、何思敬负责。艾思奇编写《哲学选辑》,其中包括自己撰写的《研究提纲》。毛泽东对《哲学选辑》批读三遍,认真阅读《研究提纲》,并作了不少批注。1939年,毛泽东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艾思奇等人参加。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哲学问题,艾思奇是发言最多的一个。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讲历史哲学、社会发展史,作报告,写文章,都高度重视通俗生动和大众化。1958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一文,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论。同年7月,到天津参观工厂时,他坚持给工人和干部讲哲学课。后来,他撰写的《工人和哲学》一文,出版的《破除迷信,大家学哲学》一书,就是根据讲课记录稿整理的。1958年至1959年下放登封县工作期间,他给基层干部学习班讲哲学,并总结工农学哲学的经验,撰写了《学习哲学的群众运动》一文。
    几十年如一日,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不懈奋斗。他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范文澜:窑洞挑灯著巨作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对范文澜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所谓“大事”,就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终于问世。可谁曾想到,这部巨作竟是在一孔窑洞里、一盏油灯下诞生的。


    
    

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对于《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版,毛泽东曾这样称赞。这部巨作的撰写工作,从1940年8月开始,到1941年上册(上古到五代)出版,1942年出版中册(北宋至鸦片战争以前)。对于历史研究,范文澜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他说:“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从观点、体裁到语言文字,《中国通史简编》均以全新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时的延安,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图书资料极其匮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动范文澜写出这部旷世巨作呢?
    苦读于北京大学的范文澜,曾被名儒耆宿视为衣钵传人。五卅运动驱使他走出书斋,找到新的追求——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而奋斗。1927年至1936年,范文澜一边相继完成《诸子略义》《文心雕龙注》等著作,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先后两次被捕,却从未改变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范文澜还撰写《大丈夫》来唤醒民众,激起抗日爱国热情。1940年,他来到延安,在《从烦恼到快乐》中感慨:“快乐得把铺盖丢在汽车上。多光明的边区啊!”正是对革命事业和延安的热爱,让范文澜奋笔疾书,铸就辉煌。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扎实的学术功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娴熟运用,让范文澜下笔如有神助。《中国通史简编》原计划写15万字,他几次托人带话给毛泽东,说15万字不够、25万字可不可以?25万字不够、45万字行不行?毛泽东让他放手写,不用管多少字。这部巨作曾引起轰动,可范文澜1954年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中指出:“旧本《中国通史简编》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我在1951年写了一篇自我检讨,希望引起大家的批评,帮助我改正。”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让他为此进行了20多年的修订工作。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成事的宁静,也是对范文澜治学态度恰如其分的概括。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勾践因有卧薪尝胆的默默坚守,才有重整山河的辉煌;司马迁因有忍辱负重的默默砥砺,才有厚重汪洋的华章;曹雪芹因有十年呕心的默默耕耘,才为后人留下不朽名著。在这个意义上,守静以韧,谓之定;多养静气,能增定力。继《中国通史简编》后,范文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他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