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理想之城》编剧周唯:勾勒现实职场的浮世绘

http://www.newdu.com 2021-10-21 中国青年作家报 张桢桢  谢宛霏 参加讨论

    关键词:《理想之城》 《苏筱的战争》
    
    都市职场剧《理想之城》以建筑行业为故事背景,但既是作者(改编自己创作的小说《苏筱的战争》)又是编剧的周唯,却是一名建筑行业的“门外汉”。她是如何深入造价师职场,硬核地写出职场“商战”复杂的剧情线?日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与领英联合主办的“在职场·当理性照进理想青年职业分享会”上,周唯给出了答案。
    小说和剧本时隔8年,灵感来源于闺蜜经历
    记者:《理想之城》聚焦于建筑领域,这样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周唯:该剧的灵感来源于我闺蜜的一段人生经历。当时,她刚刚从国企离职,跳槽到一家民营建筑集团,加入其子公司并担任主任经济师的职务。自从她进入新单位,集团内部竞标便成了她的“秀场”。一年后,集团突然下发一张附有董事长签名的调令,派她到集团当副总经济师。突然让自己放弃原先熟悉并擅长的岗位,这样的决定自然令闺蜜感到无比诧异。
    当她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正在批阅文件的董事长头都没有抬一下,只给她三分钟的时间来说服自己,并直接询问她明年应与合作公司协定多少的钢材价格。听完闺蜜的复述,董事长表现中的小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禁对这个人物产生好奇,萌生出一探究竟的想法。灵感来临,一发不可收,从一次小小的人物经历出发,《理想之城》的创作思路也逐渐成形。
    记者:为更真实地呈现职场原貌,您都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周唯:在成为职业编剧之前,我做过几年的房地产策划与一年的商会副秘书长。第一段经历教会我一些实用技能,如“SWOT分析”、市场细分、潜体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等。第二段经历则让我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各个行业各个层级的企业主,了解了他们的发家史以及当下的困难与追求。
    创作《苏筱的战争》时,每每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会先查找资料,多看、多想各利益方的不同意见,并得出自己的基本结论。倘若资料也不能解惑,就会询问“内行人”闺蜜——我的结论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存在疏漏?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闺蜜就是我的“小小外挂”。
    《苏筱的战争》创作于2009年,而剧本创作则已是2017年。二者间隔时间过长,曾经的描述显然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行业内部许多法律法规、建筑行业整体的生态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为弥补期间几年的空缺,我采访了建筑行业内各个层级的代表人物,了解到他们的发家史以及所在企业当下面临的困难与追求。这其中,既有集团的董事长、子公司的总经理、商务合约部的经理、总经济师,也有一级造价师、会计师以及普通员工。
    除此之外,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与人物自传。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人类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历史书,因为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在其背后,更复杂的恰是人们面对利益冲突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段。
    为进一步丰富自己对房地产行业的认识,我还跟着网络视频自学了一段时间与造价有关的知识,并了解到许多“内行”的专用名词。尽管如此,我在创作过程中还是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内部问题。经过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推翻再重来,最终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职场,简单来说,不过是“工作的场所”,是众多同行一起工作的大平台,它本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职场里的人,大部分都是为生活而奔波的普通人,他们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职场包罗万象,自然会涉及人们的资源分配问题。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行事风格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便会形成层层叠叠的合作与冲突、共赢与独大、情义与怨恨……有了人就有了故事,有了冲突有了爱恨。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我提炼出并创作成了《理想之城》。虽然很多人在此折戟沉沙,但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大平台上实现了理想与抱负。《左传》将《郑伯克段于鄢》放在第一篇,用的又是贬义的“克”字,就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因为利益黑了心肝动了手段没了情义。
    开机前,原先的剧本被迫弃用
    记者:《理想之城》的创作周期是怎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周唯:为创作出自己的“理想之城”,我花了四年时间来沉淀和修改,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部剧本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环节:首先是构思期,包括采访、资料积累、人物小传和剧本大纲;而后是摸索期,确定剧本风格。确定风格之后,就到了最重要的创作期。在正式开拍之前,还有一段时间的调整期。
    在创作时,我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难关。入门便遇到了最大的一关——虽然我曾经已经写过不少电影剧本,但对电视剧行业还涉足未深,我的行文思路还是文学创作思维。转变为编剧思维,我大概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
    开机前一个月,为保证苏筱人物故事线的完整性,我不得不弃用原先的剧本,将“天字号合并”的剧情提前。然而这一部分内容尚且处于构思阶段,就连思路都还没有捋顺,现在要直接将它转化为剧本,这是非常难熬的过程。一边是声声催促,一边是难顶的疲惫,在时间的重压下,我只能继续调用已经筋疲力尽的大脑,继续“撸起袖子干”。对我来说,这一关实在是太痛苦了,我几乎每天都处于崩溃之中。但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我又不敢崩溃,一旦自己变得零碎,还需要重新把自己一片一片地拼起来。直到杀青的倒数第二天,我才将最后一集剧本创作完成。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依旧让人心有余悸。
    记者:许多观众认为《理想之城》所展现出的职场斗争十分真实,对此您是如何精准把控的?
    周唯:“真实”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创作完成时,我被人质疑的并不是“不真实”,而是“太真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会担心观众无法接受这种风格的电视剧——白天在公司饱受“摧残”,晚上还要到电视剧里复盘,谁受得了呀?
    在《理想之城》中,大部分事件都有现实原型可供借鉴与参考。开场的讨薪事件就是建筑行业里一起很典型事件,它是建筑行业的剖切面,可以让观众对总包、分包、农民工的关系以及一环一环的利益链有大概的了解。剧本中,赢海集团的结构以及大部分发生的商业纷争、明争暗斗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除现实事件的依托,剧本中的潜台词也是许多观众认为“真实”的地方。处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对于“话里有话”的研究需要从小事不断积累。作为一名“武侠迷”,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字都还没有认全时便读完了《天龙八部》。从金庸、古龙、梁羽生、萧逸到温瑞安,从《福尔摩斯探案集》《包公案》《施公案》到《金田一探案》,从各种类型的网文到普通人的无心之谈,我都会特意留心,并揣测这样说话的好处与坏处、原因与结果。
    小说注重文笔精良和情感充沛,剧本必须有骨架、环环相扣
    记者:在剧本创作中,各个角色的定位、人设、关系线是如何形成的?
    周唯:其实这部剧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很多人都只是简单的同事关系。这些人物原型在《苏筱的世界》中均已成型,相比小说,电视剧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具体。
    小说创作不注重戏剧结构,重要的是文笔精良和情感充沛。而剧本却不一样,它必须有骨架,要有前因后果,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绵绵不绝的故事链。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有心理描写,而剧本则必须通过动作或语言传达给观众角色此刻的所思所想。
    《理想之城》的众多角色之中,最早成形的人物是苏筱和赵显坤。角色塑造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多次反复的。我会先逐一建立人物的雏形,然后遇到具体事件具体分析,A角与B角对照,再进一步细化,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完成角色的塑造。《理想之城》中,许多人物都是AB角的关系:价值观相异的苏筱与夏明、“同根”却不同途的苏筱与吴红玫、黄礼林和汪炀、林小民和汪明宇、吴红玫和天娜……
    钻石之所以闪耀,是因为它有“八箭八心”。人物也一样,只有当其具有多面性,才会闪闪发光。我不会给我笔下的人物贴标签。就像女主人公苏筱,她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务实肯干的一面,坐在厕所前贴发票的她就很务实,对付梅大姐时也很务实。吴红玫其实不是“扶弟魔”,看似圆滑而世俗的夏明只是想要迂回地救赎他的理想,赵显坤董事长身上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利欲熏心的汪明宇也曾经是干劲十足的青年企业家……在我的心目里,这些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们不能代表不了任何人群,只是做了“自己”。
    不能为写感情而写感情,要保留职场中收敛情爱的现实特质
    记者:您想要通过此剧传达出怎样的思考?
    周唯:我不喜欢解读自己的剧本,这样反而会固化观众的解读。这个故事的各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作为拥有一个“站在山顶”且拥有“全地图”的人,提前告知攀登者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我只需要写七分,剩下的三分便应该完全交给观众。世界上没有一支生花妙笔能替代观众的想象力。
    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作品,传播广影响力大,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并指导现实。目前,国内职场剧存在“悬浮感重”的问题,编剧没有立足并挖掘现实,而是一味地在情爱里打滚。《理想之城》中爱情戏的比例很少,爱情线藏于事件之中,自然而然地起伏着。我认为,不能为写感情而写感情,要保留职场中收敛情爱的现实特质。
    记者:对于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您有哪些建议?
    周唯: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最难一件事就是坚持。许多人凭着一股灵感开了头,写到一半却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了这部作品。先写完,无论好坏,哪怕漏洞百出,也要写完。
    “坚持写完”的第二层意义在于作者能够从中习得审视全局的能力。这就像刚刚跑完一场马拉松,你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毅力锻炼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笔力的锤炼,多看多写,向名家学习,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看自己总会囿于一个角度,不要惧怕批评,要多吸取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