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教师的体态语言》:不可忽视的另一种语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于永正 参加讨论

    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手势,都能促进师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也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掌握了体态语言背后的引申之意,师生之间会更加心有灵犀。
    不可忽视的另一种语言
    
     

《教师的体态语言》,李振村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于永正
    徒弟邹凯出了一本书,叫《做个可爱的人》。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手往哪里放》。文中写道:
    一天,有一位男老师上课,见他裤腰的右边挂着一个手机,左边挂着一串钥匙,心里总觉得别扭。不站在讲台上,倒也罢了,一出现在讲台上,怎么这么不顺眼呀?于是,从那时起,我上课再也不让挂在裤腰上的钥匙、手机露出来了;没有外套遮挡,就干脆不带了。
    师父于永正说,他上课从不背手,手背在身后,就有了老师的“架子”,师生之间就会隔着那么一层。我一听,有道理,于是上课不再背手。可是,手不放背后又放在哪里?总是双手交叉置于小腹处,是不是又太女人气?后来发现,手里拿着点什么(如粉笔、教鞭、教本),手便有了着落,就自然了。
    邹凯真是一个可爱的人:他说的这些,就是“体态语言”!
    明白不同体态背后的含义,教学才能更加从容自如
    从邹凯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此没有研究,只是凭着他的优秀思维品质的直觉,感知到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及其作用,并能在某些方面规范着自己的行为。读完此文,我拨通了他的电话。
    于:邹凯,你送我的《做个可爱的人》拜读完了。很高兴,你已不再是教书匠,成为一个思想者了。你在《手往哪里放》谈到的手的放法及钥匙的挂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知道吗?
    邹:于老师,我还真不知道,孤陋寡闻。
    于:这叫体态语言。不过,关于手的放法我是这样说的:讲课或者和学生谈话时,手不要背着,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严肃、有权威,即我说的“架子”。但,学生做作业或考试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走动的话,可以背手,因为这时需要严肃。不是说,完全不能背手。
    邹:师父研究得可真深、真细呀!
    于:这是我从李振村写的《教师的体态语言》一书中学来的!1992年该书刚一出版时我就买了。这次再版,内容更具体,例子更鲜活,更有可读性。你要好好读一读。
    邹:我说您上课时的表情怎么那么丰富,动作那么自然,那么有亲和力呢!
    于:我以前也像你一样,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自由王国里游荡。自从读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后,才渐渐进入了必然王国。你听过这样两个公式吗?一个是艾伯特·梅拉宾在1968年提出的:交流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音调+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另一个是雷·伯德杰斯特尔提出的:人在面对面交流中,有声部分占交际信号的比例低于38%,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体态语言的学问大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