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安宁:读书与写作是生命的需要 ——致我的中学生读者

http://www.newdu.com 2021-08-19 《中国校园文学》 安宁 参加讨论

    关键词:文学阅读 安宁
    关于写作
    如果让一个婴儿写作的话,他(她)肯定也有很多生活可以写。他(她)可以观察妈妈怎么给自己哺乳,观察因为自己的到来,家里鸡零狗碎的一切,家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还有这个稀奇古怪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她)第一次看到的天空的色泽,他(她)眼中夜晚的样子,日月星辰是什么,人是什么,玩具又是什么,色彩是什么,身体的每个部分,又是怎样悄无声息生长的,等等。中学生不是缺乏生活体验,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每天都有很多素材可以进入写作的视野,关键是要有一双懂得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将朴素的日常生活挖掘出新意来。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看到的钟表,因为没有见过,就会跟普通人眼中的钟表区分开来。
    所以,当我们将每日可见的事物,换一个新鲜陌生化的视角,就能将普通事物写出新意。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无病呻吟,就是因为缺乏对于生活的观察兴趣,觉得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千篇一律的上学放学,毫无趣味。可是每个人吃饭都各不相同,有的人狼吞虎咽,有的人如风卷残云,有的人细嚼慢咽,有的人吃饭硌到牙,有的人咬到舌头,有的人噎住,所以造成人的表情也丰富多彩。将一个事物慢慢放大,透过表象观察细节,从肌肤到血管,再到血液,再到细胞,这样的视角自然能将大千世界中看似乏味的一切,写出奇特神秘的感觉。
    有些学生背诵的名言警句很多,也因为虚荣心喜欢运用华丽的词句,在一开始,这不是一个问题,等慢慢成长,自然会懂得灵活恰当地运用,并学着慢慢减少过多的引用和矫饰。如果是刚开始写作,其实不必担心。当然,生硬地使用好的诗词是不行的,必须巧妙灵活地融入,就像水滴消融于大海,祛除掉书袋的痕迹。否则,会让文章看上去沉重凝滞,缺乏轻盈之感。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多多阅读。好的作家并不会大量引用别人的话,相反,更趋向于原创。这就要求学生对原创要重视。那么为什么还要背诵名言警句和古典诗词呢?这是因为潜移默化的需要,一个人只有掌握得多了,才能慢慢消化这些东西。这个过程比较缓慢,没有必要追求一下子获得改变。但是对于原创和想象力必须重视。背诵只是其一,自我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才是更重要的。
    模仿是每个学生开始写作的第一步,没有对前人的模仿,人类怎么发展呢?模仿跟抄袭完全不同。抄袭是对别人创意、段落的大量运用,抄袭是可耻的,像小偷偷盗别人的家产一样;但模仿不是,最初不自觉地模仿,是每个人开启写作的第一步。但当一个人掌握了技巧,知道怎么开口说话、写作,知道怎么评判事物,增加对这个世界、对身边事情的理解,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就像画家一开始画画,也是对静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当他掌握了足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自然会跳出模仿的圈子,重新看待这个静物,这个时候,他就会赋予这个静物以某种情感和思想,而这种情感和思想,会让这个静物产生异于往常的光泽,也就是使其具有了生命之美。
    现在有个概念,叫“创意写作”,跟创意性的写作、创造性的写作、原创性的写作这些概念并不同。这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其实所指非常宽泛,包括了广告写作、剧本写作、文案写作、公文写作、文学写作,等等。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工作后用汉语进行文字表达的需求。高考作文对于创意、原创、创造能力的重视,其实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考查。扩展想象力,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非常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胖大海实验法”,将干瘪浓缩的“胖大海”放入水里,我们会发现它会越来越蓬松,最后变成海绵一样柔软的一团。比如“云朵”这个词语,你可以从色泽、形状、大小、薄厚等方面观察描摹它,你也可以继续扩展,将它与其他物体或者生命体发生关联,比如云朵与飞鸟的异同,与日月星辰的异同,与人类生命来去的异同,与大海中游鱼的异同。
    写作中应该有个概念,就是世间万物都可以相爱,都会产生关联,这样去想,就容易发散思维,不会仅仅拘泥于云朵本身,只写蓝天上白色的云朵,还可以将云朵变成有灵魂的生命去描摹,比如它会飞翔,会变幻多端,会隐匿,会消失,会重新怒放,会随着风发生变化,也会随着人的心情起伏发生变化,等等。如此,你会发现世界非常奇妙,万事万物都和谐地缠绕在一起。
    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不高,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常常过分强调字词、语法、句子,将美丽的汉语割裂开来去学习,忽略了语言本身就是美的、诗意的、有魔力的,是国人沟通、交流、表达对于这个世界包括宇宙星空看法的载体。它跟我们的心灵息息相关,是渗透进我们灵魂的文字。我们常常说,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旦没有了文字,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很难延续。所以语文应该是关于美的教育,关于生命和灵魂的教育。文字是用来表达我们对于世间万物、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等态度与看法的通道。每一个词语都是有生命和气息的,它们由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带着历史的温度,我们如何能够不去爱它?
    我参加过高考试卷的批阅,我发现越是那些文字灵动、细节丰富、具有想象力、打破常规的作文,越能得到高分;相反,那些为了应试而去写作的“八股文”一样三段五段式的文字,很容易让阅卷老师厌倦。现在的高考作文,比我们那时更丰富和自由了,主题和文体也相应拓宽。学生们可以用评论、小说、散文、随笔等各种文体去写同一个主题,也可以随意选择角度去切入,所以很显然,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该拓宽写作的思维,加深对写作这一概念的理解,懂得它不仅仅是“作文”,更应该是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和方法,蕴含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篇内涵丰富又气息动人的作品。
    语言乏味、思维僵化、想象力不丰富、对生命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缺乏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缺乏对于爱的深层理解、对语文的理解限制于教科书、不喜欢我们美丽的母语,等等,这些都是当下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方法。但我始终认为,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多观察,多行走,多做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像孩子一样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加深对于爱、生命,也包括死亡的理解,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因为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于爱与生命的教育,是让我们如何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是建立我们与自然、世界,包括宇宙星空和谐关系的教育。
    关于读书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坚持每日阅读,养成习惯,不仅能为写作奠定坚固的基石,也会有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情商,为生命打开广阔的视野。阅读就像一扇门,能够让你看得更高更远,闻得见外面世界的花香。阅读中的收获,像我们所吃的食物,你很难区分你吃的玉米、麦子、花生,它们是怎么神奇地化为你的血肉,又化为哪一部分血肉的,又由哪种食物融化而成,但是,一个孩子却因为这些食物,一年年健康地长大、长高,最后成为一个体格健壮的成人。
    如果试图通过读几本书、读某些书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功利化的读书是不可取的。阅读要祛除功利化,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当我们在写作时,那些阅读过的文字才会化为汩汩的泉水,融入我们的作品之中。我坚持认为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阅读有价值的作品,就是那些经典作品,或者被时代过滤出的作品,这样才能最有效地获取营养。现在网上有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我不建议初学写作的学生们阅读,因为它们很多都是粗糙的,尤其语言文字上,有大量的水分。无疑,从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学习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故事的构思、结构的安排、观点的表达,还能理解人性的复杂,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包括理解生与死,以及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空间。
    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有时候一些好的微信公众号,也会推荐优秀的作品给我们。我对于阅读的建议是,随时随地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手机、电脑、纸张,只是载体不同,只要内容是优质的,就看个人的习惯。但是我依然建议年轻人选择图书阅读,因为更容易建立完整的概念,形成整体的感觉。这种阅读,会让我们内心沉静,祛除日常生活带来的琐碎和浮躁,也就是沉下心来。
    阅读当然可以起到休闲娱乐和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应该是为了生命的需要去读,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阅读中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是无功利的,只有无功利,才会最快地达到“有功利”,也就是学生们希望提升写作水平的“功利”目的。但是归根结底,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需要,就像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它是我们灵魂的需要。
    我觉得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书更好,就是不要一味地相信老师、家长或者各个媒体推荐的书目,因为有时候媒体的推荐,变相地带有广告的性质。我还有一个选择阅读书目的原则,就是读五十年前的书,也就是选择那些被时代筛选出来的经典图书。喜欢旅行,就选择地理类的书阅读;喜欢历史,就选择历史书籍;喜欢科幻,就选择科幻类的书;喜欢故事,那就选择小说。我不认为大家都读千篇一律的名著,就一定是一件好事。要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就像多吃杂粮,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读得多,多去涉猎,自然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所在。所以从兴趣出发,选择经典图书,是更好的方式。
    关于考试
    在考试中,有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较弱。我认为,通过阅读古典图书,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最好的方式。我本科不是文学院毕业的,我的专业是外语,所以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选择先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开始阅读。我在写作中语言的训练,很大一部分受益于中国古典图书的阅读,我从《山海经》开始,涉猎大多数经典的古典图书。我还为《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笑林广记》三本书作解读,解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或者出版,而是通过变相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将作品语言变得更为简洁。我非常喜欢中国古典文字,觉得它能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比如《聊斋志异》中《绿衣女》一篇,用“宛转滑烈,动耳摇心”八个字,将绿衣女的歌声之美,表达得如此细腻准确。我们读得多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自然就顺畅了,有时候可能不需要知道某个字词的确切意思,仅仅凭借语感,就能很快地理解上下文。
    如果高考作文不限制文体,我认为学生最好还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作。我们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都是议论文写作,现在高考不像以前那么拘泥于文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那么首先当然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找准角度和切口,进行书写。散文、小说、评论皆可。当然,也要看题目中,哪种文体更容易表述观点。我记得某年高考改卷时,相对来说,写小说和散文的学生,获得的分数更高,可能因为十几万份试卷,学生千篇一律地使用议论文写作,阅卷老师容易产生一种疲劳心理,对于那种大胆采用散文和小说表达观点的学生,就格外欣喜,批阅时的分数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选择最适合自己和高考给定的题目的文体,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在写作前会大致列好一个框架,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就像盖房子,你要首先画一个草图,需要盖三室两厅还是两室一厅。但是,写作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可能跟最初的设计有偏差,这非常正常。我常常边写边在心里调整框架,大的框架和主题不会改变。另外,能够坚持完成初稿,非常重要,之后我会修改两到三遍。第一遍是对字词段落的修改,包括增删;第二遍是个别字句的调整;第三遍是快速通读全文。胸有成竹非常重要,所以我建议学生在开始写作时,要有个大致框架,尤其在考试中,这点更是非常重要,否则你容易写“跑题”。比如第一部分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心里要清楚。万事开头难,第一段也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旦顺利开启,其他部分就会像拧开了水龙头,自然流淌而出。同时,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提笔开始写,也非常重要,哪怕提纲比较模糊,但是至少你开始写了,而不是将竹子永远种在心里。扎实地落在纸面上,比仅仅让想法盘旋在心里,更为重要。
    作家简介:安宁,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人。已出版作品25部。代表作:《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迁徙记》。曾获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丁玲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山东文学奖、草原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散文《走亲戚》入选2015年度全国散文排行榜,同时有繁体版图书《试婚》在台湾等地发行。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作品入选各类年选选本。现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