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话题 | 对于读书,你有困惑吗?

http://www.newdu.com 2021-07-1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话题 | 对于读书,你有困惑吗?
    考试结束,假期来临,实在是看书的好时候。在看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每天推到眼前的资讯太多,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关于“因何读书”“为何感觉书荒”“如何再次拿起书”,你可能有一些小疑问,以下是一些小建议。
    01 读书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这样回答。“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只要三天不读书,你的语言就乏味,老讲那么几句话,人家听了就讨厌。你老讲同样的话,你脸部的表情也没有变化,一成不变,那就叫做面目可憎。有些人的面目就是让人很憎恶,听他的话就觉得很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
    
    读书是一种思考与认知,它并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实则是知识改变了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每一件事的态度。
    我们不断地用知识去丰盈,充沛自己的内心,最后,我们认知到了骄傲自满的缺陷,于是学会了自谦低调;我们认知到了道德伦理的尺度,于是学会了原则礼法;我们认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学会了对自由的把握;我们认知到了苦难挫折的必然,于是学会了坚韧坦然的面对;我们认知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学会诚实敬重。
    读书所获取到的知识并没有为我们制造出财富,但却教会了我们在容易和困难、前进和后退、理智与冲动之间如何做取舍;教会了我们金钱可以干些什么,还可以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教会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要的生活。
    
    再过几许时日,再读几许书本,当我们充分认知到这个问题中的种种选项后,也许就不会再问读书是为了什么了。
    02 如果一本书读了一半读不下去,应该放弃还是继续?
    某本书无法带给我们乐趣有很多原因:也许乐趣只是来得比较慢,但会越读越多;也许我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但是再读一会儿,我就能适应了;也许问题不在于这本书,而是在于自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因为昨天晚上我睡得不太好;或是出于一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今天我的思维不太活跃……
    但我们总要做出决定:到底要不要读下去?
    
    今天放弃了一本书,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后就不能再看这本书了。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正确的时机,那么同理,肯定也会有错误的时机。说不定以后我们还会抽出时间来读一读那本当时没读完的书,只是当那个时机到来时,没有人能告诉你,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以及多年以来的阅读经历进行分辨。
    03 看完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之后“书荒”了,不知道接下来该看什么了怎么办?
    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权宜之计:我们可以暂时将注意力转向“上游”而不是“下游”——如果你喜欢托尔金(英国作家,著有《霍比特人》《魔戒》等)和简·奥斯汀,那就转向那些启迪了托尔金、奥斯汀的作品,而不是盯着模仿、续写他们书籍的作品。毕竟,奥斯汀之所以能成为奥斯汀,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这一点几乎适用于所有作家。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奥斯汀,你最好去读读比她早一个世纪的哥特小说、爱情小说和书信体小说;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托尔金的作品,那么你也许应该阅读《贝奥武夫》,还有《埃达》和其他的冰岛英雄传说。
    如果你往“上游”寻觅一下,看看你最喜欢的作家受到了谁的影响,你会发现各种各样富有吸引力又极富启发性的作品。去读你喜欢的作家读过的作品,你会发现你的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广阔了,知识面更广了,而所有这些都会极大地缩小你和你最喜欢的作家之间的差距。
    04 别人开的书单究竟有多少参考价值?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书单都是一座私人宝藏。个人的理想书单,未必适用每一个人。
    
    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就无法向对方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人生经历的长者,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跟对方多聊聊当初最吸引自己的那些书。”在建立友情和共同爱好后,对方推荐的书对你来说才会是“佳作”,否则它可能会变成你的负担。
    05 读书要做笔记吗?
    相信,在我们周边,总会有一些特别爱惜书的人,他们拒绝在书上标注各种文字,他们的书时刻要保持干净、整洁,哪怕一个折痕都不被允许。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读纸质书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拿着一根笔去读,阅读效率则会大有提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两句醍醐灌顶的话,或者因为作者说了什么,一下子有了深刻感悟——但这样的感觉稍纵即逝,如果不立刻用笔在书上标注出来,可能转眼就忘掉了,即便再读第二遍,也未必会有同样的感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批注。立刻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者是当时的感想,以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在旁边。
    不要太在意书的品相,因为越是“有用”的书,其所在的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因此不必执着于这本书要珍藏多久。
    如果有一本需要再三阅读的书,值得借鉴的方法是:下一次的阅读是在上一次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又从零开始,而标注无疑起到了记录思考的作用。
    有用书籍的读法应该是:从厚读到薄。
    可能三百多页的书,对我们的价值不过两三页纸。整本书读完、画花后,再将笔记拍照存档,相当于只记录精髓和收获,才便于以后调取。
    
    06 别人读过那么多书,我却读得那么少,如何缓解这种“读书焦虑”?
    读书无需攀比数量。
    假如我一年读一百本书,都是小说诗歌散文;他一年读十本,都是管理学读物;还有人一年只读一本,但那一本是古籍经典。那么在读书这件事上,谁又能轻易评判:谁的效率更高?谁的收获最大?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只想读完书,要的只是结果——他们渴望说出“好了,现在我可以把这本书从清单上画掉了”之类的话。有些人只是在寻求一种智力水平的证明,想创造一个他自己的纪录,所以他无情地把自己埋进一堆对他来说可能毫无意义的书中。
    但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我们翻完一本书的速度。阅读的初心应该是跟其他人的思想交流碰撞,不应该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之中。
    那种类似“一生不得不读的××本书”,实际上是偏离了阅读应有的那种随心所欲的乐趣——人生苦短,书单漫长,如果我们真的按照书中所列的单子一本一本去啃,那么我们恐怕会从此视阅读为苦差,再也找不到读书的乐趣。
    
    一位作家说:“阅读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样安静地坐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正视这段时间。我们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当中。”
    带着纯粹的热情和兴趣去读书吧,这真的很美好。
    
    对于读书,你有什么心得?
    欢迎后台私信分享交流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