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第三届外语与AI融合发展研讨会云端举办

http://www.newdu.com 2020-10-28 未知 李永杰 程林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 通讯员程林)10月24—25日,第三届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研讨会暨认知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青年论坛在线上举办。
    据了解,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系列研讨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及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获得了国内外语界的广泛关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研讨会主要探索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众多可能性,第二届会议则聚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与AI技术的跨学科和跨文化交互,第三届会议继续以“融合发展”为宗旨,开设了“德语语言与认知研究”“话语比较与跨文化研究”和“跨文化视域下的抗疫智能技术认知”三个分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海德堡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以及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和青年学者相聚云端,就相关议题做了深入交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表示,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顺应时代之势,合乎发展需要,再次强调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葛诗利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积淀深厚,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茅银辉则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进行学术争鸣。
    在主旨发言环节,同济大学朱建华教授以早期西学东渐中的历史人物汤若望及其在明末清初与技术相关的活动为例,探讨了技术和实用知识传播,专业术语的产生及对专用语发展的影响等跨文化技术认知和语言问题。对外经贸大学冯晓虎教授介绍了当下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并呼吁外语界青年学者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应迎头赶上,为学科发展抓机会。南京大学常玲玲教授对投射这一语言认知行为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梳理,讨论了投射与构式两种主流理论是如何在动词和构式论元结构的整合上达到修正和互补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齐生教授以德据青岛时期为例,介绍了青岛在疆界化过程中,符号景观的构建过程及其对涉及青岛话语的塑造与控制影响。
    分论坛“德语语言与认知研究”主要聚焦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德语词法、句法和语用等相关研究。上海理工大学陈琦教授介绍了合作性构式这一语法共构现象的内涵、类别及语用功能,并从认知角度对合作性构式这一典型投射性构式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南京师范大学胡裕博士给出了一个潜在的共同结构式[N0(NI)+V],并结合语料,为该构式提供了语义形式和概念形成的共同机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晓钢博士通过展示言语和眼动数据,发现德语语序并不影响句子产出中递增加工模式的选择,但影响模式依赖程度及言语组织的时间进程,为递增加工理论提供了新补充。北京理工大学张勇副教授以德语空间介词“auf”和“über”以及汉语空间介词“上”为例,阐释了其空间意义所依据的意象图式结构与特点,考察德语与汉语空间介词在空间概念化方面的异同,并将其推广至德语教学,为德语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江苏理工学院周锐副教授挖掘了德汉给予义词位本义/准本义和引申义用法所体现的对给予动作的识解方式与倾向,并与八种语言进行对比,探讨了德汉给予义词位的引申义用法和特定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生陶岚通过启动实验,探讨了句子产出的概念化阶段信息结构的加工特点,以及信息结构如何投射进入句法结构和词序。
    分论坛“话语比较与跨文化研究”主要探讨话语分析视角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运用。首先,青岛大学綦甲福教授剖析了《浮士德》语言中隐藏在称呼语背后人际关系间的情感、判定和鉴赏意义,从而揭示了格莉琴的爱情悲剧并非偶然,而是从感情萌芽时就已蕴含悲剧的种子。北京外国语大学葛囡囡博士提出,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应在中小学倡导和发展多语教育,鼓励学习非通用语,完善中小学外语教育一条龙,多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羽欢博士以德国新闻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进行了知识话语特征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朱强副教授与研究生杨钰分析了德国高校的办学宗旨,并提出办学宗旨不仅厘清办学主体权责、规范高校功能,更起着传承办学历史、凝炼高等教育文化的知识建构功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赵凯借助python技术提取出的德国媒体在新冠报道中针对中国的语言搭配模式,建立了可视化模型,以此分析概括了德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针对中国的态度立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杨亚庆分析了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用德语进行讲述时进行的宏观结构规划范围和程度,以及母语与认知界面的关联。
    分论坛“跨文化视域下的抗疫智能技术认知”则以新冠疫情中的AI技术应用及其反思为议题。旅德中国学者周恒祥老师系统介绍了德国新冠警报APP的技术特点、运作方式、用途功能,并对其实际使用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王小伟副教授则从儒家视角出发,充分反思了儒家社会文化情境对抗疫技术应用的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通过提出“跨文化机器人学”,试图解释不同国家和社会中的机器人文化,从而更好地观察中国的抗疫机器人应用文化。
    在闭幕致辞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刘齐生教授鼓励年轻学者走出舒适区域、更多参与学术前沿探讨,表示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系列研讨会将继续举办,欢迎国内外学者继续积极参与系列会议的交流与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