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晓渔读《欧洲精神》:有时,我们要下到井里看看繁星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欧洲精神》 [法]莱涅尔·拉瓦斯汀著 范炜、戴巧、翁珊珊、吴幼梅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7月第一版
    十八世纪德国的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二十世纪捷克的哈维尔却说:有时,我们要下到井里看看繁星。究竟是仰望天空,还是潜入井下,这取决于繁星的位置,阿伦特将繁星隐没的时代称作“黑暗时代”。我们习惯于随意使用“黑暗”一词,对立两方互相指责对方“黑暗”的壮观,触目可及。阿伦特对黑暗时代有着清晰的描述,特指公共领域消失、人类无法通过言语和行动展示自身的时代。但是,她同时指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在《黑暗时代的人们》里,她认为莱辛、卢森堡、雅斯贝尔斯、本雅明、布莱希特等发出启明的光亮,这是“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却“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阿伦特表示,自己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哈维尔替她回答了这个问题,启明的光亮既不是来自蜡烛也不是来自阳光,而是来自井里的繁星。蜡烛照亮别人的代价是自焚(“蜡炬成灰”),阳光会灼伤人们的眼睛(参见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只有繁星发出的光亮,“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却更加永恒。
    《欧洲精神》的三位主角米沃什、帕托什卡、毕波,都是“黑暗时代”的人们,也属于那些隐没于井下的繁星。
    米沃什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最为中国读者熟悉,他的《拆散的笔记簿》、《米沃什词典》和诗歌已经陆续译成中文。1951年,时任波兰外交官的文学中年米沃什利用工作之便“叛国”,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大约四十年,直到波兰转型之后,重返故国。米沃什逝世后,波兰总理将这位昔日的叛国者称作“伟大的波兰人”。
    捷克斯洛伐克哲学家帕托什卡(又被译作帕托契卡)几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绝大部分作品被禁止出版,由于德国入侵和“布拉格之春”,他公开执教的时间只有七年。帕托什卡没有因为处于地下状态而沉默,他不仅在家中开设私塾,传授苏格拉底的哲学,还担任了“七七宪章”的发言人,因此遭到逮捕,1977年3月13日经过长达十个小时的讯问之后,因脑溢血“被自杀”。帕托什卡的葬礼让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惊慌失措,那一天布拉格的花店被勒令关门谢客。以“解构主义”而著称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将他的手稿带出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种种努力,1981年,德里达到布拉格与一些独立知识分子交流,在机场遭到“老大哥”拦截,以“交易毒品”的罪名被捕,后来在法国政府和总统密特朗的介入之下,方才得以释放。德里达以积极介入黑暗时代的方式,反驳了对于“解构”的误解,他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解构的运动首先是肯定性的运动,不是确定性的,而是肯定性的。让我们再说一遍,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毕波,我此前对他一无所知,但是在这个夏天两次与他相遇。一次在侯凤菁的《燃烧的多瑙河》里,1956年的秋天,匈牙利出现“布达佩斯之春”,苏联悍然干涉他国内政,派兵占领了匈牙利,当士兵冲进国会大厦,只有一个人还在坚守工作,他就是国务部长毕波(侯凤菁译为“比波”)。这位部长正在起草一份抗议苏联武装侵犯匈牙利的声明,他客气地告诉士兵,自己正在处理紧急公务,士兵大受感动,竟然自动地在门外站岗,保护毕波不受干扰地继续工作。看到这个阿基米德式的传奇,我既对苏联士兵产生了有限的好感,他们毕竟没像罗马士兵那么二话不说、拔刀就砍;也对毕波充满好奇,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一位部长如此视死如归?直到在《欧洲精神》第二次遇到毕波,才明白他主要是位思想家,而非行政官员,支撑他临危不惧的与其说是职业伦理,不如说是价值理性。在他视死如归的细节上两本书有些出入,《欧洲精神》认为是苏联士兵无视毕波的存在,使他得以继续工作了两天,但这似乎低估了苏联士兵的能力。毕波最终被捕,在死刑判决宣布之前几个小时,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改判为终身监禁,后来遭到大赦,在监视之下度过余生。
    米沃什、帕托什卡、毕波都来自我们称之为“东欧”的地方。东欧曾经深陷“黑暗时代”,贡献的繁星却不只以上三颗,捷克的哈维尔、赫拉巴尔、克里玛,波兰的米奇尼克、希姆博尔斯卡、柯拉柯夫斯基,罗马尼亚的马内阿……为何同样是“黑暗时代”,一些地域始终有星星点灯,另外一些地域却是伸手不见五指?这个问题一言难尽,但是“东欧”既承接了欧洲精神又是“二等欧洲”的双重身份,为“黑暗时代”的人们提供了精神资源和现实观照的双重视野,这是其他地域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
    在《帷幕》里,昆德拉反复强调东欧应是中欧。这不是他的一家之言,应该视为正本清源。冷战的东 / 西二分法,使得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在政治地理学的版图里被划到东欧的范畴里,但是从地理自身的角度来说,这些国家位于中欧;如果从历史、文化、思想的角度来说,他们承接的不是什么捷克斯洛伐克精神、波兰精神、罗马尼亚精神,也不限于中欧精神,而是整个欧洲的精神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会把全世界的精神成果引作自己的资源,这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中 / 东欧知识分子来说,欧洲精神不是他者,不是他山之石,而是内在于自身的传统。即使在“脱中(欧)入东(欧)”的时代,欧洲精神的传统也没有在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中断,甚至他们的“带头大哥”苏联,绝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在自我认同上也“脱亚入欧”,以欧洲国家的身份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