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戏的两种记忆方式。后现代?历史年谱? 编著这本书的过程,从创意,收集资料,采访,寻找照片开始,竟然不觉历时四年。当时只作一本书的创意,衍生成为今天的两本书,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读者群,甚至不同的包装与设计者,都在本书出现的时候,成为一个有趣的结果,而这可能也是现在样板戏在中国的一个现实处境。 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三联出版公司,策划出版了"革命说明书丛书":《雷锋》,《红军》,《样板戏》是第三本。但到了接触这个选题的时候,作为一个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望者,我们只是一个对于历史背影的重新记录,面临的问题随即出现。这本书最早的定位,是写一本符合今天青年读者阅读方式的书,而关于样板戏的解读对于这一代人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删节或者重新解释比如地主,比如阶级斗争,比如逼债这些旧词在今天的演变含义。同样的词在今天被重新说明,而那些背景对于80后来说,他们如何接受?类似雷锋或者红军这样的经典甚至被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我们通过新的表述,在今天找到新的价值观与读者的认同,重新回归客观的大历史价值。在这种给"今天"写史的冲动下,于是我们写了一本"八大样板戏"剧情的后现代叙述。用波普甚至后现代的方式重新解构样板戏在今天的方式。这种重新的解读,却遭到了我的编辑的抗拒甚至质疑。三联出版公司的王家明与张荷老师都是那个时代经历过来的人。王家明画过样板戏的宣传画与背景,张荷对于样板戏耳熟能详,我们的解读遭到他们的反对,甚至对于我们这样的说法,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与说法上,我们发生了冲突。而我们明白,这本书只是提供给八零后的人阅读的,这本书加入了今天的价值观甚至波普或者后现代的说明。当然,开明的三联的二位编辑老师虽不同意我们的说法,但却仍然同意出版。 但一种六十年代的气质是什么,却仍然需要有一本书进行纪念。这是我们重新为历经过六十年代人制作这本书的由来。这本书没有戏说,没有后现代,只是对于样板戏历史的一个真实客观的重新记录,而在图片方面,几乎全部是经典的版本,不敢戏说,不敢回避,甚至于我们只要求将当年的气质原汁原味地呈现即可。 这本同题,同期出版的两本书,也许将开创一个新的阅读风潮与出版现象。它由两家出版社出版,一本的读者是八零后,他们只听说过没有经历过,但却需要的波普读物。一本的读者只特供给四十五岁以上人士购买阅读。因为有的情景,也许只有历经过,或者曾经亲历过的人才懂。他们购买这本书,只是购买一种六十年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只能特供给特别的"革命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