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创刊迄今,已走过35个春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问世的《民族文学》,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拍击中,日益显出醒目的独特风姿。 《民族文学》以凝聚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创刊宗旨。历任主编和编辑秉持创刊宗旨,牢记刊物使命,兢兢业业,克诚克敬,推作品推人才,相当一批少数民族文学的名家大家,即是从《民族文学》起步,从《民族文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因为《民族文学》的努力,我国55个少数民族告别了口头文学时代,全部拥有了作家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民族文学》改写了中国文学的格局,重绘了中国文学的地图,使中国文学的演进和发展更为丰富多样。 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社会各方的关心重视下,在各民族作家、翻译家和读者的热切支持下,《民族文学》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汉文版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9年和2012年又分别创办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文版。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使刊物的覆盖面空前拓展。2015年,《民族文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社科期刊”,被北京大学等高校列为中文核心期刊。目前拥有6种文版的《民族文学》,是国内乃至世界文学期刊界的一个重要存在。 《民族文学》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不断提升,除了来自国家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助力因素,细思尚有一些体会。 首先是谨记和坚持创刊宗旨正确把握办刊导向。《民族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期刊,它既是文学工作,又是民族工作。除了要把好文学关,更要把好政治关、民族关、宗教关。几乎每一篇稿件,都会涉及这四关,是对这四个方面的水平、能力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作为《民族文学》的办刊人,需要成为一个精通业务的文学编辑,更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需要加深了解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在心理素质上,在工作态度、方式和方法上,还需要格外的敏感、细致和耐心。《民族文学》35年的历史证明,几代办刊人成功经受了考验,使刊物在各个时期都能平稳健康发展。 广泛凝聚和团结少数民族作家,是办好《民族文学》的又一重中之重。55个少数民族,老中青几代作家,在我们的办刊中都要兼顾,不厚此薄彼,不搞小圈子。对人口较少民族作者,适当倾斜和扶持。这些办刊思路,要贯穿到每期杂志的编发流程。要通过这份刊物,让各民族作家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感受到《民族文学》真正是少数民族作家之家,感受到“家”的关爱、温暖和温馨。 青年作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希望。培养文学新人,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是《民族文学》几代办刊人丝毫不敢懈怠的职责。近年来,《民族文学》先后推出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青年作家专号,每年推出各民族青年作家专号或专辑。近年来少数民族女作家大量涌现,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因此,《民族文学》每年亦以专号或专辑的形式,推出以青年作者为主的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 凝聚和团结作家,出精品、出新人,不仅体现在审稿编稿的环节上,还体现在从创作的源头抓起。《民族文学》历来重视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重视对作家进行培训和辅导。《民族文学》6个文版每年都分别在全国各地举办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培训班、笔会、研讨会和文学实践活动。参加《民族文学》这些活动的作家和基层作者每年多达数百人。自2015年起,刊物辟设“本刊新人”和“大学生诗页”栏目,并于2016年成立《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加大培养文学新人和文学后备人才的力度。 办好一个刊物,准确定位和确立品格很重要。《民族文学》以“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为办刊方针,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办刊人再三拿捏把握。《民族文学》因为作者群和读者群与其他刊物有所不同,因此对稿件的要求和审稿的标准也有所区别。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真实反映生活、深刻描写人性,又积极健康向上、给人以阳光和希望的主题和内涵,是《民族文学》对作品的选择标准。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文版的创刊,将这项政策具体落实到了国家级的文学平台。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创刊后,杂志社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让刊物走进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地区的农村、牧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深受这些地区母语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其中藏文版还发行到3750多座藏传佛教寺庙,不仅拥有僧人读者,还拥有僧人作者。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除了发表母语原创作品,更多的是刊发翻译作品,参与《民族文学》翻译工作的翻译家,有的文版多达上百人,是对各民族翻译家的广泛动员。《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让少数民族母语作家和翻译家能在国家级的文学平台施展才华和抱负,对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多样性,对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语言优势,使《民族文学》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窗口,成为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条渠道。因蒙古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是跨境民族,因此《民族文学》蒙古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又具有国际刊物的性质,创刊后迅速幅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产生影响。《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发行到蒙古国;哈萨克文版与哈萨克斯坦《世界文学》杂志及国立欧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朝鲜文版创刊后,即引起韩国文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朝鲜文版译载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被收入一年一度在韩国出版的《亚洲小说选》;多位韩国作家前来与《民族文学》重点作家翻译家进行交流,并主动订阅《民族文学》朝鲜文版。2013年迄今,《民族文学》蒙古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每年都编发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韩国作家作品专辑。 拓展民族文学的边界,是《民族文学》的又一富有意义的实践。《民族文学》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读者和作家的一份刊物,这一定位迄今未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族作家的作品没有机会在《民族文学》亮相。多位汉族著名作家为《民族文学》撰写了卷首语,多位汉族评论家在《民族文学》发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和评论文章。尤其是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为汉族作家的作品和少数民族读者的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目前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每期译载的作品,选自全国各文学刊物的新近佳作,其中汉族作家的作品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实际上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选刊。因此,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民族文学》从事的是多民族文学的事业,是中华56个民族的文学百花园。 《民族文学》的工作是特殊的,也是繁重的。作为办刊人,要继续坚持学习,强化服务,创新工作,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建设好这一多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文作者为《民族文学》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