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永仁人文随笔丛书”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人民日报 陈墨 参加讨论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永仁人文随笔丛书”序
    人眼太低,目光太短,山川形胜非登高远望不可领略。
    我心尤浅,情绪尤浮,文史精神不静沉深思难得品尝。
    这算是副对联。前一句是作家汤世杰《山川仁德》一文的开头,平实而精彩,下一行是我憋的。以此开头,因我喜与汤世杰“作对”,也因这话与本文相关。
    汤世杰要我为这套丛书写序,谈谈人文随笔创作与口述历史工作的关系。这些年,作者一直在云南大地上行吟,出版过长卷散文和随笔集《殉情之都》《灵息吹拂》等。我对作者充满敬意,敬他行走的谦恭、倾听的虔诚、冥想的寂寞、耕耘的精细,以及对大地、生命和文化的那一份挚爱痴情。70岁的作者,继续《杖藜拾青》,与万利书的《砚边墨痕》、后亚萍的《绣娘秘语》组成“永仁人文随笔丛书”。
    口述历史是人类历史记忆的源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即从口传而来。现代口述历史1948年开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弥补正式档案文献的不足,为历史提供更多细节与质感。欧洲史学年鉴学派影响下的口述历史运动,将范围扩大,既采访要人、名人及其社会生活公共记忆,也采访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个人记忆,目的是让“无声的大多数”发出声音,把历史书写权交还给人民。我们想再进一步,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概念,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大数据。基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梦想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当然它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做的人多了,假以时日,才能积涓滴小流,成浩瀚江海。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差异明显。前者是文学,归艺术;后者是史料,归学术。前者采风,虽也要与人对话,但还要观察天地山川,思索自然与人类的关联;也要翻阅古籍,与文献对话;更要打开心扉,与自己对话,让思想在现实、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多维世界中自由飞翔。而后者,只是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对话。前者是文学家的独立创作,观察及采访都只是创作素材。如这套书的三位作者走遍了永仁所有乡镇,采访了50余人,做了5393分钟的录音,但成型文本是文学家感受和思考后的生动转述。而后者须尽量保持访谈的原有形态。
    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间,当然也有相通处。地域人文随笔创作的第一环节,是实地采风;而采风,正是现代口述历史的重要源头。在采风过程中,少不了要与当地居民对话、倾听并记录,而这也正是现代口述历史工作的关键。如此,二者或可共享一些经验和规则:
    一是不把采访对象仅仅当成信息工具,而要当做生命主体。惟先知人,才能观风、论世、谈文化。二是尽可能问得广一点、深一点。个人是文化造物、历史传承者、社会关系结点,若采风人或采访人有更多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即能作更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更真且更具原生态价值的信息。其三,最好能将采访录音归档保存。在人文采风,它是一份证据;在口述历史,它是档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任何个体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在更深的层面,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还有更大的同一性:二者都是广义的文化工作,都要不断激活传统记忆,都要深入人群并活跃当代文化生活,都在为抵抗人类精神荒漠化尽其绵薄之力。万利书的《永仁旁注》一文写道:永仁历史和文化是大块文章,需要随笔作者作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旁注”。史家唐德刚采访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中,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旁注,以至有“先看唐批,再读胡说”之言。可见无论采风创作还是采访实录,都是在采集、创造并记录生命文化信息,丰富人类记忆库。
    汤世杰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文化。这是至理箴言。人是社会化产物,无人不被文化所化,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生活中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劳作歌哭、节庆嬉闹及欲望梦想,是文化的日常景观与本真之相。永仁人文随笔所记,正是永仁地域文化的艺术证词。当来自边疆山野的清风,吹散眼前俗世的浮尘,澄澈心空中飘来乡愁味道,感动之余,总有人心会: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阅读永仁,更在不断指向山峦高处、人文深处。
    400年前,徐霞客曾在中国大地行走,脚印缀成《徐霞客游记》。在当时,只怕没几人关注这兴致勃勃又孤独寂寞的旅人。而今,徐霞客的生命信息穿透悠悠数百年时光,变得字字珠玑,似乎步步生莲,你会想到什么呢?(陈墨 此文为该丛书序言,编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