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们要寻找的背景吗? 戏的政治寓言传统。 八个样板戏,仔细数下来,发现几乎开国一代的领导人,大部分都与这些样板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研究这些样板戏的历史图谱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毛泽东除了对于这些戏着密切的关注甚至批示,包括对于它们的流传作过开创性的肯定以外,当然,江青的努力与介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这中间,我们也可以发现,周恩来、包括贺龙、陈毅等甚至更多的开国将帅都对这些戏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介入甚至修改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今天看来,甚至成为某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新中国,中共与国家领导人有"导戏"的传统,戏与政治在开国之后,成为某种值得深思的政治图景与政治文化关系。开国后,首幕大戏《东方红》,开中国主题晚会先河,而这个幕后总导演则首推周恩来甚至诸元帅,包括国家主席毛泽东,都亲自上阵,提意见,甚至在后来各方演出人员的回忆里,周甚至会在选定演员等具体细节上数次过问,直至对于某个声音也都有不同的批示与探究。《东方红》之剧今天观之,仍是可以流传之作,诸多演出人员成名成家,流通至今。此后,将军,元帅或者市长诸政治人物,写剧写歌,导演大剧,蔚成传统,如肖华将军所写《长征组歌》,至今仍历演不衰。国家领导人参与导剧,以剧来说史、说今,甚至借批剧,批小说,来讲古今政治,历数今人,在六十年代已蔚然成风,观者从剧评中可观人事,观政象,观官风。而阅样板戏诸史,国家领导甚至主席夫人江青,主导的样板戏,到最后几乎成为包括毛周在内等而下之有近百位省部,将军以上的官人参与。举国之力的主旋律大戏共和国京剧文化精英的集体结晶,几成举国盛景,甚至成为举国风潮。 回观此种传统,如今思之,会看到什么呢? 专职摄影师。剧照。政治艺术品的价值 我对于样板戏的了解仅仅是两个渠道,一是照片,再是摄影,以及后来复排的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剧院版的《红色娘子军》等。照相术已成某种普世之生活用品。一九六零年代的这种代表了当时的革命美学甚至开创了某种照相术与图片艺术的摄影行为,既使在今天回看,也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六十年代中国家庭的墙壁上除了一幅毛泽东的标准像外,就是样板戏的连环画与大幅剧照了。这些宣传画上的杨子荣、少剑波、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阿庆嫂……一时间成为六十年代知名度最高的明星。它们挂在粗陋的家居四壁,红亮灿烂,如同那个年代的基本色调。样板戏就是这样成为我心中的某种固定的情景,而这些情景,在我目睹真实的剧目时,竟然发现它的气质与戏剧的情绪,图景特别吻合,没有丝毫差别。而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任何文字都在这些图片面前暗然失色。我们除了可以说出样板戏的历史图谱外,但最重要的是,你能给予大家的其实就是这些由图片组成的画传与记忆。 而这本书的形态也在我认识了当年的样板戏专用摄影师的时候,成为了现实。这四位当年的隐居幕后,甚至没有名字的摄影师如今在拍卖会上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标上了艺术的价格,这与当初的政治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而这不过是命运的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的基本形态。现在,我们看到硬币翻了过来,它是因为政治使命而达致的纯洁艺术。2005年的下半年,我找到了被新华社系统称为最美的摄影师的陈娟美。已退休在家的陈女士谦和甚至带着某种挑剔,她拿出一本最后的革命样板戏剧照集,说这是他们这个拍摄团队惟一所署名的剧照合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她的一幅红色娘子军的黑白图片,标价上万元,出现在某拍卖行的拍会上。这是它在零八年的价值。 由陈娟美女士我才知道,"样板戏至高无上的文艺地位,致使拍摄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新华社组成了一个由石少华负责,陈娟美、石少华、孟庆彪、张雅心为主的拍摄团队。"而在她接受的某个访问的过程中,样板戏的拍摄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样板戏的剧照拍摄是跟着电影摄制组进行的。因为要留资料,做宣传品,又是政治任务,对灯光、色彩、造型、表情的要求极为严格。原则上是成熟一个发表一个,第一个就是《智取威虎山》。电影、摄影与剧组同时进棚,演出是专为拍摄而演的,指定的地方是八一厂、北影厂、新影的摄影棚。新华社由石少华亲自挂帅。胶卷不限,因为张雅心拍的多,人们笑他说"你的片子可以用麻袋装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