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提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是:假如村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话,党的核心地位必须得到体现。而这意味着村支书大于村主任。而与此同时,村民们民主权利所选择出来的村主任,才是真正得到民心所向的村权力执行人。这样看来,似乎又是村主任大于村支书。那么,正如当年国企中到底是厂长还是书记才是一把手一样,在村里,到底谁是一把手?谁该代表村子?这个问题,会不会像大学中的校长和书记之间的关系一样,得到起码的确定?(在这里,提到这个问题似乎令人忐忑不安。因为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关注的角度也是随机而变,中国三农景象中的进展到底如何?是否这个差不多十年前的问题已经在中国得到解决?希望得到方家赐教) 除此之外,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崔联的故事,其实也并没有摆脱中国乡村中经常会出现的能人政治。而他所做的这一切,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假如说,完全是个人因素——书中的确提到,崔联因为个人一系列的原因希望能够当上村主任。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切渴望,似乎的确令人不可小觑。问题是,这种个人原因所导致的对于村庄民主推进过程的热爱,似乎是不可复制的。起码也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的得到复制的。设想一下,假如灰村不出现崔联这样一个人,灰村是否会成为后来全国有名的村民主实践的代表性地点?假如崔联在竞选中半途而废或者自己选择辞职而不是在压力面前继续顽强坚持的话,会不会出现后来的一系列与村支书村会计之间的交锋?以常人承受压力的极限和常理来推测的话,答案似乎并不肯定。 在跟崔联这个麻烦不断的村主任交锋数年之后,张刚放弃了。他不再竞选村支书,对一切村政治不管不问致富去了。“与其跟他纠缠不休,不如带着老婆孩子发财去”。在这里,或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乡村式民主实践中,民主是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这种民主带给掌握它的人好处,而假如这种好处不能弥补它所带来的好处的话,有些人宁愿不要它——在这里,张刚和崔联对待村政治的态度区别得到了清晰的显现:张刚觉得继续做下去已经得不偿失不如发财致富。而崔联继续选择了在有机会的前提下继续担任村主任。到底谁更符合现代式样民主的要求?谁更理性?谁给村民带来的好处大?假如说这种对于民主的追求还抵不过致富的诱惑大的话,它的根基来自何处?意义在哪里?持续性又如何? 《灰村记事》,描绘了一场“中国乡村式民主”的大戏。这里所提到的,还远不上是这本书中提出的全部问题所在。这本书篇幅不大,但的确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去解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