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透视中国灰色的“乡村民主”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经济观察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上世纪末,在中国山东某个被成为灰村的地界儿,由张姓兄弟两个执掌村子支书主任班子已经颇有年岁。而一个名叫崔联的“能人儿”则异军突起,希望以自身的能力获得村民们的支持。于是,借改选之际,便大张旗鼓的搞起了民主选举。他能够获选的动力来自于两个:一是他作为一个村里的“能人儿”,通过一系列的看得见的实际发明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特别是在发明了一种储存地瓜的技术之后,来到他家的乡民们更是络绎不绝。他的这种地位,既能够为他在村民中获得认知度,又能够成为获得选票的基础。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参加农村竞选,具备的是一些与民主的国外实践似乎并不完全相同的因素。后者以代表一定群体利益为主,而前者,则是需要能够给一定群体带来利益为主。
    另外,崔联获得选票的理由是,前一届村班子的账目从啦不公示,是一笔糊涂账。这里需要补充的前提是,灰村的账目并非只有债务没有油水儿。作为受煤炭塌陷之害的灰村,每年都能够从M矿上支取几十万的赔偿款——后话中,村支书和村主任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这笔钱到底给谁,矿上也打起了小九九,它两边都给点,谁都不彻底得罪——用这笔钱,村民们的提留款可以由集体支付。而除此之外,每年为矿上承包工程,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些钱到底如何使用的,有没有贪污行为,成为村民们心头很大的疑问。崔联将这种情况挑明之后,受益匪浅。成为他当选及开展一系列工作的有力“合法性”基础之一。而账目的具体情况,也成为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争执的焦点,直到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
    崔联最终当选了三年一任的村主任。在旧有的传统村治格局被打破之后,新村支书和村主任先后借改选之际登台——新的村支书张刚,是老书记的儿子——登台的双方一开始势不两立,都拿民主来说事儿。但是对它尊重如何,又得做另外一种解释了。
    崔联格外注重名义上的民主——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便是村民们的民意所向——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所有作为都希望能够获得村民那里起码是名义上的支持。为了召开第一次村民大会,他许诺给所有来参加会议的村民每人10元的“误工费”。而之后在一系列的村民大会上,他借助1000多名村民们的表决通过了不少事项。问题的关键是,除了这种在需要表决时才召开的大会到底能够给村民们带去多少信息这个问题之外。在这些会议上,有太多的初始的权力设置在起着作用——无论需要开会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因为分帮结派支持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村民已经划分为两帮,它似乎都无法避免这样的矛盾:凡是有利于村主任的议题,支持村支书的一本帮家庭们总会投下反对票。这种“凡是”的做法,似乎并不是民主实践中的良性循环。而原因,是因为村治中已经变成了“意气政治”。这导致了一切并非以获得最高的利益为基础分歧的双方来进行博弈。相反,“面子社会”的影响力依然在广大乡村生活中存在。不能失掉面子,是争议中的关键主题。到底这样的面子之争能够带来什么危害并且如何避免,似乎依然是中国目前乡村政治实践中面临的短板。
    本书的结尾处提到了一个或许颇为有意思的新闻:据调查,乡村村民们的民主诉求,似乎比城市的市民们更加强烈。一种理解的进路是:在乡村,能够具备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似乎的确比城市中的基础来得更加广阔。它的确关乎到了村民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不得不关心。而正是这种关心,既可以解释上面为什么崔联如此在乎村民们的意见,也可以解释崔联能够在多次得罪乡镇领导之后虽然让领导头痛无比却依然无可奈何的原因。正是因为崔联的权力是村民们给的,所以也让他和村支书张刚所代表的村党支部产生了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