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梁捷:寻租——“图洛克之谜”(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为了证明不是瞎说,先讲一个经济学家奈特(Frank Knight)的故事。奈特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一辈子,学生中出了五个诺贝尔奖得主,真正桃李满天下。有父子两人,相隔数十年,都进了芝大经济系,都选了奈特的课。某日,父亲心血来潮问儿子,把奈特给你们考试的试卷拿来看看。试卷到手一看,父亲勃然大怒,气冲冲去找奈特算账。
    来到奈特办公室,父亲把考卷往桌上一扔,问奈特,“当年你给我们考试就是这几道题。几十年过去,怎么你考我儿子的时候,还是这几道题?”奈特一笑,“不要说你们两个,我这几十年一直考这几道题,从来没变过,可我的答案每年都在变。”
    奈特一直要考的题目里,就包含这个问题,“什么是租?”若干年前,我问学于汪丁丁教授。他告诉我,只要搞懂两个概念,差不多就有经济学博士的资格。第一个概念是“成本”,第二个概念是“租”。据说这也是张五常的影响,正宗的芝加哥经济学传统。
    在古典经济学里,“租”(rent)最初的意思是地租。汉语里面,《说文》:租,税也;《广雅》: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梁启超和严复翻译经济学时,就把rent与租对应起来,“劳力者必资土地乃能产物,而土地既非所自有,遂不得不纳租赋以乞贳之于地主,分其劳力所得之若干以为偿,若是者名曰租。日本谓之地代。”这个“租”后来在经济学翻译中保留下来,没有用日本的“地代”。
    可一代宗师马歇尔又提出“准租”的概念,发展了“租”的思想。他认为资产和土地一样,借贷给别人使用就应该有所增值。资本家靠资本过活,地主靠土地过活,最根本的收入来源都是“租”。但这个“租”要依靠借贷土地、资本之人做产业、做贸易、做金融,通过复杂的经济活动而产生。所以要准确理解千变万化的“租”,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理解“寻租”则要比理解“租”稍稍容易。教科书上这样定义,个人或组织或厂商,不是通过正常的交易或者生产附加值,而是通过操纵或者控制经济环境来获取“租金”,最终变成收益的这种行为,就是寻租,由女性经济学家克鲁格在一篇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中率先提出。
    寻租这个概念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一下子火爆起来。很多学者发现,我们那么多年研究古代历史的“陋规”,不就是寻租嘛。官员们的“正供”少得可怜,全要依仗“陋规”来补贴家用,类似今天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者“灰色收入”。“陋规”在清代达到鼎盛,大官大漏,小官小漏,层层盘剥,绝大多数财政收入和支出,都通过各种渠道漏入大小官员的腰包。
    蒋梦麟在《西潮·新潮》中总结满清覆亡原因时说,“如果有一两银子到了国库,至少也另有一两银子成了陋规金。”其实这还是保守估计,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算得更仔细,认为陋规已经占到总体财政的十之八九。
    许多学者都对这套陋规进行过研究。如黄仁宇在《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及税收》中专门讨论这种“非正式的税收制度”;哥伦比亚大学曾小萍教授写过一本《州县官的银两》,将陋规称作“非正式经费体系”;近年来很热门的洪振快“亚财政”和吴思“潜规则”,也把矛头指向陋规,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博弈失衡、腐败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单纯把陋规看作丑恶、堕落的表征,这样未免天真。历史上曾有两次从上而下、力图革除陋规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且使得陋规的影响更为不利。第一次是朱元璋的尝试。朱元璋认为“凡官皆贪”,所以就把官吏俸禄压到极低。《明史·食货志》云:“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朱元璋还严格禁止他的子孙更改祖制,敢有妄议者,杀无赦。正是这种过分压低官吏俸禄的行为,使得有明一代陋规盛行,“非正式税收制度”、“非正式经费体系”完全取代了正常的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