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第一部“文物黑皮书”(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启功先生的字天下知名,在其生前,每年拍卖公司都有他的作品亮相。启功去看了一眼,认为都是赝品,旁人劝他打官司维权,他却说,“由他去吧,其实有些字(赝品)写得比我要好,只是苦了那些花钱的买主!”画家韩美林并不以画马知名,却有一家公司在拍卖署名韩美林的《八骏图》。这八骏乃是以韩先生画过的一匹马复制七次搁一起,凑成“八骏”。即便这样拙劣的赝品,竟也被拍卖公司的专家鉴定为真品。这种笑话俯拾即是。
    还有更离奇的故事。南方某城一位领导,经法庭审判定为受贿罪,受贿物品是一件价值不菲的文物。后来其家人买通鉴定专家,用仪器将这个文物鉴定为价值一般的工艺品,于是提出上诉。检方当然不服,又找了另外的专家,再次鉴定为文物。这个官员呢,一会有罪,一会又无罪,于是上演了一出长达数年的“捉放曹”,至今没有定案。
    无法定案当然是因为文物的真假不能认定。现在鉴定文物,主要还是通过“眼学”与仪器配合,但这种鉴定方式并非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有时把真品鉴定为赝品或者贱卖,有时把赝品鉴定为真品收入博物馆,真是乱象四起。作者痛心地说,当下的文物市场,就是一出杂乱无章的闹剧,主角不是收藏者与保护者,而是商家和专家。
    文物本是国之重器,沾上铜味儿,性质就全变了。至今,文物市场的“放”与“收”仍然没有定论,哪一种办法都不妥。放的话,走私会少一些,但中国文物很可能身价大跌,收的话,走私盗掘会更猖獗,说来说去,无非跨不过利益这个坎儿。这个圈儿涉及的人和层级都太多,牵一发而动全局,现在主管部门也是束手无策。
    清代人们把古物泛称“骨董”,所谓“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续资治通鉴》的编者、大学问家毕沅,人称“博综金石、搜罗丰盈”。此公抚陕之时,曾贴出通告,概不受礼。但骨董可就除外了,于是下阶官员,纷以古器赠之。有县令某,以古砖二十块着人进献。毕秋帆阅之大喜,遂询之。来人称,家主人招阖县匠人,在县衙中亲自烧制。
    这当然是个笑话了。毕秋帆后来虽被嘉庆抄家,但学问上足可万古流芳。他的喜欢是真喜欢,他在关中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墓,又征集碑刻,藏于学宫,缮修古迹。有文化的官员的就是这样,自己喜欢,也要民众同赏。先进文化的代表,就是要让群众跟着有文化。
    当今的藏家岂能望其项背。《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点出这个“谁”是谁,却已隐晦点出,收藏中国的人,是翻手云覆手雨的资本利益集团。比如,每年每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就是文物交易的一个高峰时期。盖因许多人以文物为礼品,投附庸风雅之官所好。其中又以瓷器、青铜器最多,故而这两个种类的文物价格都比较高。而文物价值更高的早期陶器、漆器,则价格平平。
    文物市场的开放、引入拍卖机制,当然在相当程度上给全民普及了文物知识,如今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古董,没有人会像“文革”破四旧那样砸个稀烂,全送到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想卖个像样的价钱。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对保存文物而言至关重要。即便是盗墓贼,也比早年小心多了,不会直接在墓坑里扔炸药。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护的力度。
    在这种环境下,文物当然是一种商品,但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国民党政府当年东渡孤岛,蒋中正特意嘱咐挑选一批国宝同行。因为文物是记录历史、记录文明的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说,文物与那些已经被铁栏杆围起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无二致,但人们却并不对文物生敬畏之心,这才是真正令人忧心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