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第一部“文物黑皮书”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吴树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35.0
    圆明园的鼠兔首,让厦门商人蔡铭超一时之间成为“爱国志士”,我不免吃惊不已。不过,丢人和耍赖绝不是爱国。这两个水龙头,充其量也就值十多万人民币,那个法国商人贝尔热绝对是信口开河。中国现在有钱,这些欧洲文物藏家趁势敲诈一下怀着各种目的的爱国人士,大家各有所图罢了。
    林行止先生给《信报》的专栏文章曾经说过,不少国内专家认为这些十二生肖铜塑并非出自中国工匠之手,除了造型方面极像欧洲工艺,文化层面也不似国产。如果翻阅清代皇室的开支记录,应不难找出依据。这桩公案如何了结,尚在未定之数,姑且不去说它。好在经此一役,外流文物方才引发国内讨论。
    中国外流文物总量有多少?恐怕不是轻易能够回答的问题。吴树在《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认为最保守的统计至少在一千七百万件以上。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博物馆的馆藏总量。这个数字作者认为太过保守,我也不相信。
    作者提出的另一个事实,却更令人触目惊心。1949年之后流失的文物,在流失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流失文物泰半都是近二十年走私出去的。仅美、英、日、法、韩、菲六国,每年都有百万件中国文物上市交易,中国每年要失去一座故宫。每天都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文物交易在不知道的角落里发生。作者根据官方的数据,做了一个统计,四个海关,在一天时间,做了百分之五的抽检,竟然查扣文物一万五千五百件。
    这本书,堪称是中国文物的盛世危言。作者用了五年时间走访博物馆、文物市场、专家、盗墓者、渠道商、拍卖行,完整地描述了一条文物流失的链条。中国这个文物大国,文物资源却日渐衰竭。作者认为,文物市场存在着动摇社会秩序且颠覆价值观念的黑洞。人的灵魂已经被金钱吞噬了。
    中国早年的器物,实用性及观赏性是其主要特征,并未进入收藏视野。近代开始,金石学才纳入新发现的甲骨及简牍,并扩及元明器物和各种杂器。在学术上,罗振玉和王国维是集大成者。清末民初开始,收藏逐渐在民间兴起。这个时候,西方国家的猎宝者,已经光顾无数次了。圆明园、敦煌、楼兰古城、景德镇,整个中国的版图都在外人的觊觎之下。那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宝,也不必说了。
    而近些年北京潘家园的出现,更是礼崩乐坏的产物。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不肖子弟,拿了自家的东西去城外的潘家窑变卖,又怕撞见熟人,面子上不大好过,于是就半夜站街,天亮撤摊,人称“鬼市”。这样的鬼市全国各地都有,早年都是些见不得人的生意,市场经济一来,也被正名为“市场”了。潘家园几乎占据了文物交易的半壁天下,也是盗墓者销赃的渠道之一。这里每年都要产生为数众多的富翁。
    不过如今,潘家园家里九成九都是赝品,本书作者对文物的认识也是从潘家园的赝品开始。文物的识别,一是鉴真,二是识假。现在的文物制假水平,几可乱真。1994年,潘家园市场里出现一种北魏陶俑,多位国家级专家认为是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呼吁国家下拨专款购买,历史博物馆购买三批,费银八十余万,故宫买了两批,费银十余万。
    随后市场上出现的陶俑越来越多,几乎到了要买多少就有多少的程度,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如果是真品的话,应该不会如此。专家又做了一次鉴定,说真说假的都有。后来经过大量排查,发现所有陶俑都出自洛阳农民高水旺之手。专家赶到当地,警方要拘捕此人,高水旺将制作过程全程演示一遍,众皆愕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