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第一部“文物黑皮书”(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举例而言,文物作假早年还采用填埋法,比如青铜器和陶瓷,可以做出“土锈”来。但是一般通过不了科学仪器的老化测验。如今,只要把一件陶瓷经过一次X光机的照射,瓷面的老化程度可以提前两百年。这些文物贩子带着赝品坐几次飞机,就可以把新仿品作为古代的正经文物卖出去。而这一点,起初专家们竟然毫无察觉。也就是说,我们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回购的文物,很有可能就是民间的高仿品。河北有个企业家费资数亿,建了一个“国宝山庄”,在拍卖市场上拍了不少上等级的文物,但十之八九都是赝品。
    真正的上等级文物,即便当面看到盗墓贼从地下起出来,十有八九也是假的。把赝品事先埋进去,买家来了再开挖。如此被坑的藏家不计其数。真正有货的墓坑,文物多半都流向了拍卖市场。盗墓者这一环,赚取的钱并不多,随口叫价就转给文物贩子,后者通过渠道转到国外,国内的藏家再从国外买回来,经过海关“火漆”认定之后,文物就完全合法了。
    有的大墓,是考古工作者和盗墓贼抢着时间挖的。官方白天挖,民间晚上挖,防不胜防。甚至这边考古还没结束,前几天挖出来的文物就上了国际拍卖市场,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我2003年去宁夏兵沟汉墓做采访,还跟着一些文物贩子进入几个盗洞,里面狼藉一片,几乎都是打碎的文物残片,尸骨七扭八歪地散落在地。兵沟汉墓,基本上十墓九空。
    后来我辗转找到一个道上的老手,求他带我挖一次,人家死活不愿意。据说干这行的基本都是兄弟、父子、连襟等,不熟的人不能一起干。底下的人把东西送上来,一抔黄土就被上面的人给了结了。他还带我去看过一具骸骨,死者就是前不久盗墓被同伙埋了的。宁夏的被盗文物,基本是流向西安。
    以前有句老话说,到北京看砖头,到南京看石头,到西安看坟头,到苏州看丫头。西安的汉唐陵墓为数众多,当地人说“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大大小小的皇帝陵墓不下两百座,也是十墓九空。汉墓基本到唐代就被盗过数次了。唐墓留给考古人员的也不多。现在乾陵是否开挖正在争议之中,但不少学者认为,很可能挖下去什么都没有。
    本书作者还跟着几个盗墓贼去过河南的盗墓现场,因为用手机拍照,险些被灭口。盗墓最猖獗的地域自然是西安和洛阳。考古工作者不论人力、财力、科技手段,都无法与盗墓者相比。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洛阳铲,是盗墓者发明的,后来正规的学术考察,也使用这种工具。许多盗墓者的眼力,文物专家都比不上。
    当代的文物流失几乎就发生在眼皮底下,比如文物贩子雇了深圳的菜农,把大件的青铜器放在背篓里,就轻易过了罗湖海关。有的是在几十件同类赝品中放一件真品,以工艺品的名义出口,多年以来很少出过岔子。这种盗卖的链条极为隐秘,真要查起来,海关的工作量非常大。
    另外,一些在册文物,也堂而皇之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当然是监守自盗之故。承德外八庙文保部原主任李海涛,盗卖故宫及外八庙文物两百多件。文物大部分是卖给了北京慈善家李春平。作者详细讲了这起案子的过程。当时这起案子经《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之后,广为人知。不过这本杂志却因为一个图注失误被李春平告上法庭且败诉了。
    笔者当年供职于该刊,恰是这篇报道的编辑,对于这个案子的内幕较为清楚,后来也在《名牌》杂志写过文章,指出李春平在此案中有洗不掉的嫌疑。该人两次从承德警方那里逃脱,后来竟不了了之。许多法律界人士说,此案从2006年拖延至今不能定案,当是这个原因。
    拍卖的猫腻也非常多,比如给鉴定人员好处费,就可以把赝品当成真品来拍。几个“拍托”竞相叫价,把价格哄抬上来,等别人入瓮。中间的手法不胜枚举,作者自己花了不少钱,参加过数次“假拍”和“拍假”。许多拍卖公司,公然将已被原作者认定为赝品的字画拿来拍卖,即便原作者以告诉相挟,亦不能制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